本报记者杨世智通讯员张登华党国飞
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曾是长期制约陇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人在河沟里等水、抢水,到雨水集流工程,再到凝聚了几辈人心血的引洮“圆梦工程”,51.92万陇西人不仅吃上了安全水,还种起了蔬菜、养起了牛羊,过上了好日子。
每天早晨喝罐罐茶,家住福星镇种和村的朱鼎民老人多年来坚持这一生活习惯。他说:“原来的水又苦又咸,现在喝茶的水很好,好喝。”
种和村位于陇西县西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是全县较为干旱的村子之一,“一碗油换不了一碗水”是曾经的真实写照。
“那个时候我们就在河湾里担水吃,早上5点就起床排队,挑一担水要50分钟。”种和村村民朱金鹏对当时挑水吃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1958年,甘肃省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引洮调水工程开始建设,作为参加“引洮工程”建设的先遣队成员,当时年仅16岁的朱鼎民和村民们被派往岷县参加施工。
“那时候条件差,没有机械化的东西,施工就靠钅矍头挖、铁锹铲。”朱鼎民回忆道。后来,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这项工程被迫叫停。上世纪90年代,当地启动了雨水集流工程,通过将雨水、雪水积存到水窖里沉淀后饮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修了水窖在当时已经就好得很了,至少不需要在河沟里面担水了,减轻负担了。”朱金鹏说。
但是,每当遇到冬春连旱现象,水窖里也就没有积水,原先河沟里的泉水也干涸了,村民们只能到外村买水喝。
“大家从20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光运费一年就几百元,洗脸就只倒一碗水洗,再没有多余的水,家畜也不敢多养。”朱金鹏说。
缺水,不仅影响着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也同样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何时才能用干净清洁的自来水熬上一杯罐罐茶,并靠着充足的水来发展产业,曾是当地群众的一个梦想。
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终于通水了。一股清泉流到了这里,也流进了朱鼎民老人的心田,一家人的吃水梦终于圆了。
“洮河水引来了,有水吃了,自己门前园子种些菜,就不用上街买去了。我这辈子能吃上洮河水,确实不容易啊。”朱鼎民感慨地说。
“人吃的自来水、牛喝的自来水,现在我养的3头基础母牛一年产上3头牛犊,能赚2万元呢。”朱金鹏难掩幸福之情。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洮河水”的效益,陇西县投资310万元正在修建3000立方米蓄水池。
“这个蓄水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蓄调压,主要解决的是福星镇、德兴乡、柯寨镇、双泉镇这4个乡镇的2.5万户群众的吃水问题。蓄水池运行以后,不管是干管断流、还是维修检修,下游的群众不会受到影响。”福星镇供水管理站站长刘斌说。
近年来,陇西县通过实施引洮供水一期和漳陇农村安全饮水两大工程,解决了全县51.92万人的饮水问题。两大工程共修建供水干管、支管、分支管线2840公里,村级管网5231公里,调蓄池269座。截至目前,全县安全饮水实现100%,自来水供水管网到村、到社覆盖率达到100%,到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6.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自来水入户通水率达到93%。
新闻推荐
9月8日,《甘肃日报》刊文介绍了甘肃省积极推进政治生态净化修复所取得的部分成绩,其中,在虞海燕主政过的省会兰州,坚决废止了...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