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
药农展示药材
药都迎来八方客 西部商报首席记者 唐学仁 摄
繁忙的交易市场
(首席记者 唐学仁)中医药的产业链很长,它拉动的不仅仅是工业产值的增加,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上升,附加值的提高,能够带动农民提高收入,从源头上解决扶贫的问题。
从中药材产地到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定西交出了一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卓越答卷。
中药材种出好生活
1月10日傍晚,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的丁银祥正在用塑料压盖院里晾晒的药材。老丁家今年种的药材是独活,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盖在药材上的塑料取开晾晒,到了晚上进行压盖。
“以前在家种玉米,一年到头也就够自己家吃。现在种药材,一年下来能收入4万多元,还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着怎么种,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3年间,老丁已从当年那个愁容满面的贫困户变成了春光满面的药材种植能手。
在陇西,像丁银祥这样通过中药材产业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越来越多。首阳镇三十铺村的贫困户李寿奎就是最典型的依靠种植中药材的脱贫致富者。
“前两年家里劳力也缺,老伴常年生病,欠下了一屁股债,好在有政府帮扶和脱贫政策。我现在总算翻身了。”说起家里曾经的心酸,李寿奎眼圈发红。老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利用5万元的***款种上了药材。去年,他的药材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不但还清了债,而且手里有了盈余。这让李寿奎信心大增。“我打算明年再扩大面积,过两年家里就能盖新房了。”
为脱贫开出好“药方”
“陇中无闲草,处处皆灵药。”不仅是陇西,整个定西市更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走进陇西首阳中药材交易中心,一袋袋的中药材摆放整齐,空气中飘散着微微发苦的中药味。
尽管气温低下,但市场里却异常得火热。操着不同口音的客商们和定西方言在这里讨价还价,热闹非凡。
陇西县农业局负责人说:“这里主要是完成大宗交易。黄芪、当归、甘草、党参、款冬花、板蓝根、柴胡、大黄、丹参、防风是最主要的交易药材。”
入驻这个交易中心的常驻企业有500多家,药材经销商有3000余家。他们将从本地或者其他地区收购来的中药材进行清洗、整理、切片、烘干后销往新疆、内蒙古、青海、河北、安徽、云南、四川等地,甚至还会销往国外。其中,黄芪的交易量占全国黄芪交易量的80%以上。
其实,在整个定西市,中药材是全市众多扶贫产业集群中最主要的产业。产业扶贫攻坚,就是要带动整个区域经济不断增强。在定西,不仅提供原料,还生产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是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医药产业链;这里,在全省率先将中医药“治未病”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看中医、喝中药、吃药膳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为发展全省中药材产业,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而开出的好“药方”。
新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企业和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这是陇西县朝阳合作社自创的新型经营发展模式,更是定西乃至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全新模式。
为了抱团发展,陇西县朝阳农业合作社去年与当地46家合作社手拉手心连心抱团发展,整资源创平台打造品牌。成为当地唯一的国家级专业联合社,主要做中药材的加工、销售,探索出了“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据合作社负责人黄小霞介绍,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实行基地带动扶贫模式,以基地和股份合作为核心,农户可以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收益分红来引导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已经在合作社入股并工作了3年的村民张小江说,他现在已经买了小汽车,言语中透着幸福,“以前根本没有想过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是政府中药材扶贫工程帮了我们一家!”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0.18万亩,分别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一半、全国的六分之一,成为全省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总产量23.17万吨,全市5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中药材80万吨,交易额160亿元。中医药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书泽)1月6日上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考核组来定西市考核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并在陇西县召开座谈会。考核组组长、广东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宋宗约对考核要求作了说明。...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