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陇西新闻 > 正文

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系——访作家王戈本报记者 王长华

来源:定西日报 2017-10-22 10:13   https://www.yybnet.net/

王戈简介:

王戈,1941年生,甘肃省陇西县福星镇新民村人,长安大学文艺研究室主任、教授,现退休居于北京。上世纪50年代走出陇西北部种和乡新民大山,在陇西一中完成高中学业,后考取了兰州大学中文系,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公路学院任教。1983年,以短篇小说《树上的鸟儿》一夜走红,并拿下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转载改编达18次之多,1987年结集出版。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又一力作《通向世界屋脊之路》获1991年—199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1年电视剧《江隆基》(合作编剧)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电视连续剧奖。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陕西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专家。

首次听说王戈先生的大名,那还是在1984年,当时他因一篇小说《树上的鸟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那一年,笔者16岁,刚刚考入陇西师范。

刚刚入学的我们,听说陇西籍的作家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自然激动万分,立即从学校阅览室借来1983年11月的《小说选刊》,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是我借你,你借他……直到归还杂志时,已经没有了封皮和封底。

作家王戈的名字,就这样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33年后,笔者终于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作家。

重回故乡

王戈先生今年76岁,虽然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

7月25日,王戈先生应邀来到母校陇西一中,面对师生们和社会各界人士,做了一次以“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系”为主题的文学艺术讲座,回顾了自己的从文道路和艺术感受。

诗人杨继胜先生撰联一副:

树上鸟儿享誉海内健笔再塑通向世界屋脊之路

远方游子重回故乡柔情写出江隆基最后十四年

这副联语巧妙地将王戈先生的成名作《树上的鸟儿》、代表作《通向世界屋脊之路》《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嵌入进去,堪称佳对。

书法家包俊明也书赠诗歌一首:

抱负远大智超群,

载誉文坛几十春。

欣回故园传正道,

只为彰显民族魂。

尤其是诗中的最后一句,“彰显民族魂”,应为对王戈先生后两部代表作品的准确评价。

7月26日,王戈先生在下榻的酒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话题围绕着他的几部重点作品展开。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王戈先生还会见了两位老同志:一位是他当年考入兰州艺术学院后,送给他7块钱路费的小学同学蒋耀(1960年,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7块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位是陇西县文化馆原馆长常孝行先生。三位老人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握手话当年,都不胜唏嘘。道别时,王戈和常孝行紧紧拥抱。目睹这一幕,在场的人们都不禁眼眶一热。

教学之路

有人或许会问,王戈先生的职业身份是大学教师,那么,他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有何贡献?他为什么会走上文学的道路?这也正是笔者所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王戈先生的《七五自述》一文中就有了答案。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一年被历史称作“科学的春天”。人民教师戴了大红花,从“臭老九”变成香饽饽。三中全会后我的家庭问题得到平反,夫妻分居十年后也调在一处。其时我已三十大几,东一枪西一锤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冷静想想你这一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按说,身在高等学府,就应该老老实实做学问。试着做了做,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要查找唐代“茶圣”陆羽的几首茶诗,也知道在全唐诗的第八卷,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文史书籍被洗劫一空,连目录都找不到。无奈只好去附近几所大学求助,结果大同小异。最后到音乐学院,书籍铺了一地,说有全唐诗,还没整理,不知第八卷在不在。这件事于我的教训是不能再盲目地瞎折腾,年龄不饶人,耽搁不起;工科院校文科课程始终被边缘化,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个别领导重视但也把文学等同于政治课。于是便决定走已经上了路的路,不再回头。

由此来看,促使王戈先生走上文学之路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几篇散文中提到的(以下引文,如不注明出处者,都出自《七五自述》),从小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对写作有炽烈的偏爱;二是他也想过走学术研究的道路,但在刚从“十年动乱”中挣脱出来的工科院校,连起码的文学研究资料都难以保证。情势逼得他不得不另辟蹊径,扬长避短,选择从教学和文学创作两面作战、齐头并进的奋斗之路。这是一个艰难的也是勇敢的选择,从后来的成果看,可圈可点,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为高校教师,王戈先生首先必须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认真备课讲课,完成教学任务。高考恢复后,他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大学语文、写作、对外汉语、中外名作阅读与欣赏、文学概论、影视艺术概论等五六门课程,编辑有《对外汉语》(上下册,内部印刷),主编出版有《中外名作阅读与欣赏》等教材,还与陕西师大、西北大学中文系教师联合指导过几名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王戈先生的教学生涯中,有几件事是值得一提的。

西安公路学院是国家早期规定接受外国留学生任务的高等院校之一。当年分配他去时就有培养越南留学生的任务,1974年又恢复招生。1978年,他接受了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的教学任务。先后教过巴勒斯坦、也门(两届六名)、马达加斯加、尼泊尔、赞比亚等国的十多名学生。一届学生最多有四名,大多是“一对一”,有他亲自编印的教材,如同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英语,相对轻松。在他教过的学生中,巴勒斯坦那位成为该国第一任驻华大使,也门一位十年之后当了该国工业部部长,来中国出席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时专程来学校看望过恩师。

同外国人打交道在当时是一般作家很难接触到的题材,王戈得天独厚,以留学生为素材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老虎与鲜花》,发表在大型文学季刊《绿原》上。还有一组散文《我的留学生朋友》,由陕西政协报(海外版)分期刊载。《树上的鸟儿》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交通部决定办梯队干部(即准备提拔的后备干部)培训班,他们大都是老三届知青,来自各省市的公路交通部门,通过两年的脱产学习达到大专水平。王戈接受了为他们讲授写作课的任务,计两届四个班。给他们授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分十多个专题,有的有所准备,如公文写作等,有些是应学生的请求临时加进去的。如当时是琼瑶热,学员要求讲讲琼瑶的小说,王戈只有彻夜赶读以满足他们的愿望。此时王戈已是出名的作家,会议多,约稿多,访客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经常熬夜,弄得相当疲惫。尽管如此,他还不忘创作,获得西安市文学创作奖的小说《妈妈也还年轻》,就是以这些学生为素材创作的。王戈与这批学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去北京出差,大街上偶遇吉林的一名学生,方知毕业后即升任吉林省运输公司总经理;他要去天津,只给一人打了电话,结果有八位当年的学生开着车接站;他从拉萨飞成都,机票是部队一学生代买的头等舱;他给接机的成都二运司经理坦言钱花完了,该生便将他的食宿及卧铺车票全包了下来。谈及这些往事,王戈先生大有“桃李满天下”的感慨。

西安公路学院1995年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升为国家“211”重点大学。21世纪初,与地质、建筑三所部属院校合并而成长安大学,归教育部直属,王戈先生即退休。他创建的文艺研究室与中文教研室合并,创建成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学院,十年后发展到6个专业4个硕士点100多名教师。

成名作:《树上的鸟儿》

1979年,王戈在复刊不久的《延河》杂志上发表了《乔迁之喜》,写一个老知识分子从造反派手里讨回自己住房的故事。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第一次在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当时是文学热,刊物发行数以十万计,自然有广泛的影响,这一作品被一家剧团改编为话剧上演。

《树上的鸟儿》是王戈的第四篇小说,曾被一家文学期刊退稿。甘肃《飞天》杂志编辑王守义是王戈的中学同学,其时正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修改他的电影剧本《淘金王》。王戈去看他时谈及退稿事,王守义说给他带回去看,能不能发表还要主编定。结果没出两月,在1983年的《飞天》第九期头条发表。更令王戈和责任编辑王守义感到意外的是,《新华文摘》和《小说选刊》同时在11月号上转载,并有《小说选刊》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写的评论配发,称该作是民族美德的“民萃”之作。这样,这篇退稿小说也就一夜走红。更没想到的是,次年3月,该作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被《甘肃日报》全文转载。

颁奖大会期间,文艺界老前辈周扬在政协礼堂宴请获奖作家,发表了一通祝贺鼓励的讲话,衷心希望这批作者中“能产生几位真正的作家”。

获奖产生的名人效应还在继续扩散。

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要引进王戈。但学校领导说,你现在是名人,学校做不了主,还得请示一下交通部。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有四位领导前后脚地来到王戈住的简易楼,好言相劝,说住房给你调换,工作给你调整,你不要走,你走对学校影响不好。有一位还转达了交通部教育司司长的话:“这么大个交通部还养活不了个作家?把他从教研室调出来,单另安排,能讲课就讲一点,不讲就写他的小说去。”王戈答应领导的要求,学校随即把他从中文教研室调出来,单另成立了包含文学、书法、美术、音乐在内的文学艺术研究室,让他当主任,发给一枚处级单位的公章与外界联系,共五位教师,按科研人员年终考评,教学工作量减半。

了解到这些获奖之后的故事,人们不禁有几分感慨:如果王戈没有获奖,那也许他还得在“蜗居”中苦苦地“熬”着,熬到什么程度也很难说,这涉及到一个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当然,没有“苦熬”的过程,也就难以有获奖的结果。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树上的鸟儿》是王戈先生的成名作,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先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媒体转载改编达18次之多;广播剧有陕西、湖北两个版本,湖北版被中央台选用,还被少儿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长春电影制片厂曾联系改编电影未果,就在最近还被收入大型丛书《陕西文学六十年》短篇小说卷中。

关于这篇小说的题目,王戈先生在创作谈中讲过,并非来自黄梅戏《天仙配》,而是来自听北大吴组缃教授讲《红楼梦》。吴老先生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就像一棵大树上的一对鸟儿,玩着玩着玩恼了,分开了,风哗啦一吹,又凑到一起了。”几十年前一次讲课能使听者不忘,可见其真功夫!

对于获奖作品,王戈先生的观点是:“回头来看,自己最满意的除成名作《树上的鸟儿》外,还有如《老虎与鲜花》《妈妈也还年轻》《醉酒歌》《列车穿过沙漠》《阳池》《铅塔》《离岗》这样一些表现中小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还有乡土题材的短篇《初一到十五》、中篇《羊角寨人家》。”

这就是说,作家的自我认知和作品的社会评价并不一致。由此,我们对于各种类型的评奖,应该取一种淡定的态度。获奖了的,应该是好作品;没有获奖的,未必就是不成功的作品。获奖,只能说是反映了彼时彼地的一种价值评判。作品的好坏,还得需要时间来说话。那些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淘洗,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代表作:《通向世界屋脊之路》

“回头审视,在全部创作成果中,我最满意的还是两部纪实文学作品,它耗费我精力最多,时间最长,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最大。”

在这一点上,读者的评判和作家的自我认知,高度地吻合在了一起。

1987年,在西安丈八沟国宾馆召开西北五省区作家会议,期间王戈去西影观看了刚刚录制完成的《红高粱》。会议结束后,西影厂厂长吴天明拎个皮箱进了王戈所住的房间,并问他有什么好的题材。王戈即说了慕生忠将军修青藏公路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吴天明当即拍板叫王戈去写,书稿写成后发哪里都行,但电影改编归西影,并说:“我要拍成第二部《红高粱》。”

当时,王戈先生所供职的西安公路学院文艺研究室已经成立,他当即申请了科研经费,去了青海西藏。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搬出大山天地宽通讯员贾栋党国飞

房前绿树成荫,室内窗明几净。“现在交通特别方便,能住上小洋楼,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近日,笔者走进陇西县双泉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参观搬迁户王强修建的二层小洋楼时,他感慨地说。...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系——访作家王戈本报记者 王长华)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