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陇西新闻 > 正文

画中有三美 谁解此中味——广东韶关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杨建华画论撷英□ 本报记者 王长华

来源:定西日报 2017-09-24 09:32   https://www.yybnet.net/

杨建华简介:

杨建华,字灿文,号问学君。1946年生,甘肃陇西人,原就职于广东韶关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韶关美术学院教授,韶关书画院副院长。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在《耕耘者在秋天迎来了收获——杨建华的中国画艺术》一文中,这样评价:

成长在西部,定居于南国的画家杨建华,以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自身的悟性、才情,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厚积薄发,40年潜心于绘画,终于自成格局,显示了画家艺术青春永驻的活力与创作激情旺盛的不衰生命力。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其实,拿这句话来形容美术家杨建华先生,更是非常贴切。

他“入乎其内”,“写”出了数百件美术作品;“出乎其外”,又“观”出了美术创作的规律。其美术理论专著《中国画论与创作》《论中国画变形画法》,在美术理论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美术作品,洋溢着一股“生气”,他的美术理论,也达到了“高致”的程度。

中国画的“三美”

杨建华先生认为,笔墨、形式、意境,是中国画的“三美”。

中国画用笔墨写意,笔墨给观者以美感的记忆,它是作者用来体现美感的基因,是画家心灵的物化和对绘画工具性能的掌握及发挥。中国画以笔墨为主,用笔写形在于传神,气韵生动得从笔墨取得,通过对笔锋不同弹性的运用,表现韵律的美感。中国画为什么长盛不衰,主要是笔墨的作用,放弃了笔墨就失去了中国写意画的灵魂。

一个画家的笔墨表现至关重要,它是所表现物象造型法则基础之上最生动、最具本质的可视部分,是绘画的精、气、神。笔墨不是工具材料,而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留下的墨彩轨迹,这种轨迹启人美感,令人遐思,也反映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气质。

中国画论和中国文论一样,在诗画作品的阐释方面,有时显得过于玄虚,使人摸不着头脑。可能觉得这样解释“笔墨”有点难懂,杨建华举例说:

艺术相通。在音乐演奏中,一个持琴演奏者拉出空弦音,就能判断出几分演奏水平;舞蹈演员一两个舞蹈动作的演示,也略能看出其基本功。

同理,在评价一个人的文章水平时,人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文笔!说某人文笔好,意思即是说,这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强,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功夫深。

触类旁通,中国画论中的“笔墨”,其内涵也和文学评论中的“文笔”大概相似。

形式是艺术创作和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作者情感的倾注,是心灵的歌唱。艺术是美的创造,它的责任是作者用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尽可能地告诉别人。要创造“美”,就得打破旧程式,创造新的“形式美”;而构图规律作为“形式美”的表达方式,就是在这种发展中蕴生的。

一幅画作没有形式美,就好像诗词不守格律,音乐没有节奏,书法缺乏律动。

杨建华先生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17例构图程式,分别是:二部式、三部式、平面散点式、上实下虚或下实上虚式、S形式、Y形式、金字塔形式、C形式、之形式、对角线式、顶天立地式、外虚中实式、中心屹立式、曲形互为对抗式、横平竖直式、平面对称式、圆月苍穹式。

杨建华还认为,在中国画的构图形式上,一定要形成规范,要有标准,要讲程式,但也不能唯程式化。在具体作画时,根据笔墨变化所形成的态势,因势利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构图,最后再作整体的调整、补充。

没有长期不懈的创作实践,是难以体悟出这样高深微妙的创作经验的。

中国画的哲理

中国画里的“点”是运笔语言,如花鸟画中的点梅、点蕊,人物画中的点睛,山水画中的米点皴、点垛、点苔等。“点”是中国画造型手段最基本的部分,它区别于工艺绘画中的整齐规则之点,而是具备方向、变化和力度的独立审美语言之点,是情感色彩之点。

“线”也是造型艺术最重要而且最普遍的运笔语言。从状物再现到抒发情绪的再现,从具象写真到抽象写意,无不体现了“线”的艺术生命和它在绘画艺术中特有的审美价值。杨建华在继承和吸取民族传统绘画“线”的表现力中,借鉴国内外各家用“线”的精华,从而形成了自己“形随线至,线富于神”的格调,以求更富文化含量的内涵性气韵。

“点”在不停地运动着,点以运动形式沿着曲线轨迹回转,起点与终点重合,形成“圆”。“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圆”又是“线”的运动轨迹。中国画是“线”的绘画艺术,无疑,也是点、线、面的绘画艺术。以点、线、面为造型手段的绘画艺术,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运笔规律。画家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静止的点、线、圆,描绘成具有动感的点、线、圆。

要将生活认知中的点、线、圆,物化为中国画里运动着的点、线、圆,必须学习和提高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化三者运动的意象表现技巧,优化中国画表现语言,再现画家对生活的情动和语境思维的把握。

对于中国画的“知黑守白”的论述,是杨建华画论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中国画,运用宣纸的特性作“黑白”学问,一件作品无黑无白不成画。古人云:“素以为绚兮”。素,即“白”的意思,素不但为“绚”而存在,更为绚增光添彩,传统绘画就是以这素白之色来造黑的大象之天地。西方绘画大师赞赏中国画明豁、练达,笔简意赅,殊不知这“素白为绚”之理,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诗画本一律形神须兼备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出自苏轼的题画诗《书都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已经成为论画的名句,这反映的是国画中的“花鸟画”。“诗画一律”,说明苏轼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欧阳修的观点。欧阳修在《盘车图诗》中将画和诗对称并举,甚至说既然“忘形得意知者寡”,那还“不若见诗与见画”。“诗画本一律”的意思,欧阳修己经表达了,只不过没有说得如苏轼这般明白。“天工与清新”,是对诗和画的共同要求。“天工”,其实己包含着对“形似”的认可,“清新”,也与“形似”不冲突,何为“天工与清新”“状难写之景,如在日前”就是此种境界。

诗画都属于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同源的东西,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是在说一律;而天工与清新是说诗画如果不是妙手偶得、上天的机缘所赐佳句,就必须重在清雅新颖。

杨建华先生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中国画的艺术规律,独特的绘画意识:画中有诗;独特的形神关系:不似之似;独特的写生方法:并记在心;独特的造型路线:骨法用笔;独特的色彩方法:水墨为上;独特的构图方法:置陈布势。堪为精辟之论。

中国画的民族性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画家艺术心境的体现。杨建华先生曾参加过几次国际美术大展,他从国外华人中获悉,西方很多人致力于中国画的学习和中国画理论的研究。在中国画的评委中,一半以上竟是西欧等国家的人,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也很准确,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占鳌头并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有利因素,也证明了中国画这一民族艺术具有世界性。

坚持中国画的民族性,坚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情趣意愿的。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绘画,才会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真正成为全球大艺术的一部分,与国际艺术接轨。

从《元宵古镇》到《冲动的古城》

深刻的绘画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创作实践,反过来又对杨建华的创作起着指导作用。这里,通过他的几幅代表作的创作过程,来说明这个道理。

杨建华先生的创作题材中,甘肃的风物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这里是养育他的故土,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刻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

《中国美术》主编徐恩存认为,在杨建华的作品中,西部山水是历史与文化的符号,画家是借西部山水符号表达对历史与文化的沉思和感怀,抒发自己由衷的景仰和追念,笔墨间流露的怀旧情绪与当下的时尚文化形成对比,愈加显得弥足珍贵。从拉卜楞寺,到黄河边的白云,从陇西古城到嘉峪关城楼,以及敦煌莫高窟等等,都不是真实场景的再现,而是心绪、情怀、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些永恒不朽的符号,以此为画,就是以文化修养入画,就是以史入画,而这仅凭技术是难以达到的,需要的是文脉的贯通、文品的使然与文气的融入。就此而言,杨建华先生的独到之处是别人难以比拟的。

在一次偶尔的登城采风活动里,陇西县城中心东街的S型透视景深,开启了他创作原型的大门。那华丽的过街牌坊、威武的虎座门、鳞次栉比的店铺和布局严整的四合院,以及巍峨高耸的威远楼,都镶嵌在这个S型的街体中,形成了带有节奏的曲线流动美。那一刻,杨建华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早已准备好的速写本上画下了几个不同角度的写生稿。此后,他开始酝酿突破一幅以闹元宵为主题的大型创作。1990年10月,他尝试着勾了几幅草图,开始了漫长的创作。他先用淡墨勾线画城内全部建筑群,重墨勾画人物活动画面……追求一种含蓄中的古城之美,在作品意境中突出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特殊天象气氛,经反复加工修改,终于完成此作,定题为《元宵古镇》。1992年夏,他参加了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的丝绸之路艺术节“甘肃省美术作品展”,这幅作品获得省优秀奖。

展出过程中,大家对这件作品的整体效果一致认同,并认为此作的形式与意境、生活与艺术的表现较为完美,有所突破,但在综合气氛和深化表现力上还须进一步加强。

1992年下半年,杨建华开始了再创作。

在绘画的材质上,他采用仿古宣,以表现古城的悠久历史;在颜料的选择上,建筑物屋顶上染以银粉,力求乍暖还寒的薄雪覆盖感觉和一种古朴典雅的民俗之风;在人物表现上,追求力的动感之美,体现出西部人所特有的刚毅性格;舍弃个别现代建筑,统一为民族式建筑;在乱中求法度,严谨中求开放,求人性化的张扬和古风民俗的和谐交融;在散点透视中表现画面的整体美感,运笔踏实到位,笔墨表现不落俗套,使高原人迎春的气息融入幸福的笑容,展现元宵节热闹的古城。

经过三遍精心绘制,于1993年4月完成该作,定题目为《冲动的古城》。

1993年6月,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群星美术大展获奖作品展”,获全国优秀奖。作品收入“全国群星美展获奖作品集”。

从《元宵古镇》到《冲动的古城》,除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和构思阶段,真正动笔花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辛勤的汗水,换取了成功的喜悦。

“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是杨建华的创作主题。

《丝路渊》以较大的篇幅隐约表现躺在酣梦中的涅槃,梦魂萦绕在广袤而神奇的沙海。结合画面中的其他元素,共同谱写了一曲丝绸之路的历史壮歌。

《沙州唐市》浓缩了唐时沙州城内商贸交流的盛况,集中展现了这里的经济繁荣景象和地域性的风土人情。

《丝绸之路文化》组画以盛唐文化作背景,以个性化绘画语言为基调,再现了具有开拓精神的唐王朝,敞开胸襟,无可畏惧地吸纳异域文化,广泛开展经贸往来的雄伟气魄,连环画《丝路史话》共分12个画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概况,描绘了自秦汉至宋元时期各阶段的政治、经贸、文化和人物的友好往来。

《赛里斯路之歌》运用工笔重彩的形式,渲染和勾勒出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特定历史内容,也体现了中外商人、各基层人士、骑士、舞女、少数民族、文人骚客、贤人达士于一体,具有中外民族大团结下的共融性,是一首赛里斯路放歌。

西部雄浑之风与南方隽润之气

2000年初,杨建华先生从西部古城陇西,调动到粤北重镇韶关工作。

工作环境的变化,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

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主编徐恩存在谈到杨建华的画风时,注意到了他南北交融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粤北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专业创作、教学的需求,引进了几位西北美术骨干力量,充实了教学、科研和书画院的专业创作群体。这股来南的风,对粤北稳定封闭的创作氛围构成一定的冲击,改变着原有的创作模式。而杨建华先生,正是这股强劲的“西北风”的代表者之一。

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阮宗华先生说,杨建华先生是从陇上走出来的画家,他的艺术旅途经历了诸多艰辛和寂寞。现在,他又怀着将多年西部文化苍莽雄浑的艺术积淀融入清润灵秀的美好理想,从陇原走到了南粤,开始了新的旅程。

长路漫漫(国画)杨建华作

新闻推荐

创业致富报桑梓一片赤诚福乡亲 ——记甘肃晓阳文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文

■本报记者王国军“能看着咱们乡亲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过得幸福,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是陇西县德兴乡庙儿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文常说的一句话。今年34岁的张小文出生于...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画中有三美 谁解此中味——广东韶关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杨建华画论撷英□ 本报记者 王长华)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