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陇西县文峰镇的“罗锦堂书画收藏博物馆”,因为收藏了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先生所捐赠的一批书画精品而著名。馆长罗克智,是罗锦堂先生之侄。该馆已在2017年5月,被定西市“历史再现”工程领导小组命名为“罗锦堂书画收藏博物馆”。每天都有许多书画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
罗锦堂,1929年生,甘肃省陇西县人,现任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系名誉教授。罗锦堂先生多年游学海外,与于右任、胡适、冯友兰、张大千、董作宾、弘一法师等许多政要和学界巨擘,以及大德高僧互有往来,也因此获赠许多书画精品。从这些极为珍贵的书画精品中,人们窥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历史知识。
载酒江湖称吴郎
豪迈不让李太白
吴伟的四幅山水小品是“罗锦堂书画收藏博物馆”所收藏的“重器”之一,画风古朴,意境悠远,用笔简练,颇具中国传统文人画之神韵。
吴伟(1459—1508)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童年时流落至海虞(今江苏常熟),被誉为“钱青天”的御史钱昕收养在家,陪伴其子读书。经常利用钱家书香门第之便,偷偷地舞文弄墨,画了许多山水人物。钱昕看见后非常惊奇,说:“你想成为画家吗?”就供给吴伟以笔墨纸砚,让他进一步钻研画技,并在生活上给予很好地照顾。吴伟二十岁时,到了南京,已经在画坛上有了一定的名气。
相传吴伟性格刚直,有一股豪放的气概。曾经遇到一位庞姓老人在敲击石头,吴伟因此而得到启发,顿悟出画画的精髓,此时恰好吴伟饮酒过半,于是以此为画命名。成国朱公把吴伟礼聘到幕下,以“小仙”称呼他,因此,吴伟今后就以“小仙”为号。明宪宗时,吴伟待诏(等待诏命;官名,待命供奉内廷的人)仁智殿,喜好豪饮狎妓。想得到吴伟的画作的人,就载酒携妓去拜访他。一天,吴伟被宪宗皇帝召见,正逢吴伟酒醉,太监扶着他进入宫殿,皇帝命他画一幅《松泉图》。吴伟跪在地上,饱蘸墨汁,信手涂抹,立成此画。宪宗感叹说:“真是神仙之笔也。”此后,孝宗皇帝也常常出些题目,让吴伟画画,还授吴伟以“锦衣百户”的官职,并赐印章一枚,上刻“画状元”。吴伟画人物的技法出自唐代吴道子,运笔不太刻意为之,但其画风却奇逸悠远,潇洒动人,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用斧劈皴的画法。他的白描尤为人所称道。
吴伟曾经游历杏花村,酒后口渴,向一位老妇人要茶解渴。第二年,又经过此地,才得知老妇人已经去世了。吴伟拿起笔来,眼前浮出了老妇人当年赐茶的情景,三笔两笔就画出了老妇人的画像。老妇人的儿子见到了十分悲恸,就恳求吴伟,将画像收藏起来。有一次,吴伟又在友人家饮酒,席间乘兴作画,吴伟就像做游戏一样,取来莲房(莲花除去果实后晒干后的花托)濡上墨汁,印在纸上,而且不止一处。人们莫测其用意。正在迟疑间,忽见吴伟拿起笔来,纵横挥洒,霎时就绘成一幅《捕蟹图》,最为神妙,旁观者莫不叹服。孝宗皇帝十分喜爱当时的马远、夏圭画风,而宫廷画院的戴进、吴伟都继承马、夏,成为一时风尚,号为“浙派”。吴伟也称为“江夏派”。此后,吴派逐渐兴盛,而浙派渐归澌灭。他最后一次被召见是明武宗即位时,还没有来得及觐见皇帝,就因饮酒过量而醉死,享年仅五十岁。
世人谁识熊式一
墙内开花墙外红
“此人一事精,百事精,不似那一无成,百无成。录《西厢记》红娘语谨题锦堂教授百蝶册页,以示之多才多艺,熊式一识于甲寅夏。”
这是熊式一题于罗锦堂先生《百蝶图》册页上的一句话,出自《西厢记》中红娘之口,熊式一信手拈来,用来赞扬罗锦堂先生的多才多艺。
从这一题款可知,熊式一先生也是个极为有趣之人,他借用戏曲中人物之言,巧妙地赞扬罗锦堂的成就,极具妙趣。那个年代,文化人之间交往的自然真情,流露无遗。
熊式一是何许人也?
熊式一先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国产生过极大轰动的华人双语作家。
20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界有一种说法,叫“东林西熊”,指的就是林语堂和熊式一,美国人喜欢林语堂,而英国人则青睐熊式一。
熊式一对于内地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大家都不知道他二十多岁时,便在《小说月报》《新月》等新文学杂志上翻译英国大剧作家萧伯纳等的作品,得到了郑振铎等文化大家的肯定。徐志摩推崇其移译的巴蕾《难母难女》,称赞为“对英美近代戏剧,很有造就”。陈寅恪获其长篇小说《天桥》后,感叹不已,题赠二绝句与一首七律,其一云“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将熊式一比作唐初杨炯,同林语堂在英语世界的影响相提并论,且直言自己不识林氏经典《京华烟云》,而偏爱熊著《天桥》(向敬之《熊式一其人其事——评熊式一<八十回忆>》)。
熊式一1902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笔名熊适逸,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英文科,终其一生在戏剧翻译与创作上求索耕耘,著译有独幕喜剧《财神》《可敬的克莱登》和《我们上太太们那儿去吗?》等。其创作并导演的英文话剧《王宝川》,在伦敦连演三年九百多场,让英国人耳熟能详,于纽约百老汇上演后即刻引发美国剧坛轰动效应。其《天桥》推出后,被英国大文豪H.G.威尔斯誉为“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是一幅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画图”,后有法、德、西班牙、瑞典、捷克、荷兰等多种文字再版,畅销欧美。
早慧的熊式一,11岁便开始填词、赋诗、作文和刻图章,善于向名士宿贤求教。由于年轻虔诚,上进奋发,深得长辈们喜爱看好。一次,他赴本地一老先生府第拜访,门役万分惊诧,这个稚气孩童,原是应已四世同堂的老太爷约请而来。在京沪二地,熊氏常与林纾、张元济、黄炎培等一大批长其二三十岁甚至更多的人往来交流;在英国伦敦,给予熊氏很多帮助和指教的萧伯纳、威尔斯、巴蕾等,几乎都大他三十岁。他们之间,不问年龄,以文会友,真诚相处。
熊式一初到伦敦大学后,不为英文系教授所满意,后遇莎士比亚权威聂可尔,听从其建议改修中国戏剧。
尝试改编中国传统旧剧中的王宝钏故事,创作成英文话剧《王宝川》。最初不为名演员看好,遭受了冷语讥讽,但通过朋友关系由英国麦勋书局于1934年夏出版后,深得读者欢迎,销路极好。同年冬,熊氏把《王宝川》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乃至文学巨匠,很受震撼,一洗平日对中国落后的印象。
熊氏在欧美一剧成名,不用再担心被国内名校拒绝。在他载誉归国不久,与宋庆龄、郭沫若一同被推举为上海“文人战地工作团”主席团成员,又肩负宣传抗日的使命重返伦敦。他创作了英文话剧《大学教授》(1939)、长篇小说《天桥》(1943),充分展示了创作才华,以及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华文化、家国苦难的理想与努力。
熊式一在欧美一剧成名,又把《西厢记》译成了英文。
他在罗锦堂的《百蝶图》册页上题词,用的就是《西厢记》中红娘的一句话。可见,熊氏对于戏曲经典《西厢记》的理解和运用,已经达到了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为我所用的程度了。
解道庄周能梦蝶
体物运笔俱传神
“多年不晤,锦堂兄顷自夏威夷来台,得茹清音,至为快慰。乃行李匆匆,又将离去。行前,以所绘《蝶谱》见示。展卷不觉惊喜。讲学之余,乃复寄情此道,殊出意外。此自然妙物,锦堂竟能为之传神,栩栩纸上,几欲飞去,体物之深,运笔之工,俨然如此得。犹如庄生所言:‘蝶之为周,周之为蝶耶’。戊申新秋,静农识于台北歇脚庐。”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锦堂同学兄教,静农书卢七言诗于台北之龙安坡寄居。”
这是台静农手书唐朝诗人卢纶的《晚次鄂州》一诗,以赠罗锦堂。
由这两幅书法作品,人们可以窥见罗锦堂与台静农之深厚交情。
关于台静农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浙江省委党校省情研究所的李涛,有着公允的评价,可以作为这幅书法作品的背景参考。
1947年夏,许寿裳任中文系主任时,台静农是中国文学史任课教师。此课由外文、中文系共修,只有陈诗礼、叶庆炳两个学生。1948年许寿裳辞世后,台静农接任中文系主任。在延续许寿裳办学思路的同时,先后邀聘刘仲阮、洪炎秋、戴君仁、郑骞等为教授。在学风上,他在力避来自官方政治干预,专意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学术自由风气,一扫中文系保守作风。台静农执掌中文系的20年,从系务筹划、师资聘任,乃至课程设置、提携后辈等诸种情形,隐然可见到当年“五四”后的北大风范。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宽厚的待人原则与执著的人生追求,影响了台湾一代学人。台湾学界赞誉他:“学问、襟抱、道德、文章,犹令后学敬仰。”(《1949年大迁徙时代去台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影响研究——基于台湾大学的个案分析》)
散牧归来毳帐低
清歌一曲醉如泥
“散牧归来毳帐低,清歌一曲醉如泥。最怜雾鬓风鬟影,柳毅新来看小姨。”
这是“罗锦堂书画收藏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张大千的书法作品。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这是张大千为其画作《番女黑厖图》所题的一首诗作,只是画作上的自题诗与这首书法作品略有不同,画作诗为:散牧归来毳帐低,得离念远海头西,一双雾鬓风鬟影,柳毅新来有小姨。
合理的猜想是,自题画作是原始版本,而在写成书法时,作者则对原诗作了略微改动。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张大千肖像号行。1908年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千,后经还俗,以法号行。擅长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其间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千诗、书、画、篆刻俱精,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番女黑厖图》作于1944年,该年张大千已自敦煌摹石窟归来,居成都,画风为之一变,作品中多有青海风土人情。其中《番女黑厖》题材一再创作。画面往往红黑色彩对比强烈。西域女子装束,发肤毛毡,犬猛毛密,都有生动描绘。
赠予罗锦堂先生的这幅书法作品,可能是张大千先生移居台湾后所作。他将当年画作中的诗句略作改动,书写后以赠罗锦堂先生,可见二人的交情,也非同一般。
风清兰室春长在
日照松门晓不扄
“风清兰室春长在,日照松门晓不扄”(jiong),这是“罗锦堂书画收藏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刘春霖的对联。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河北省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其“群玉山房”中,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其藏书印有“刘春霖印”“石云鉴藏之章”“石云收藏”“润琴刘春霖”等。日本侵略中国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人拉拢他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他能保持晚节,坚辞不就。为此日伪当局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
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又一说逝世于1942年)。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罗锦堂书画收藏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该馆还收藏了成亲王、梁启超、胡适、董作宾、刘仲阮、弘一法师(李叔同)等学术大师的墨宝,实难一一尽述之。
透过这一幅幅馆藏书画精品,一个个近现代和当代杰出的人物,仿佛从历史的深处,向着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陇西讯为加强对加油站计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加油站在经营中计量器具和成品油零售量的准确,保障广大消费者安全、放心出行,近日,陇西县质监局联合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对陇西县车用油转运、经营...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