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嘉庆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福建泉州德化人苏履吉出任甘肃漳县知县。此时的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顿,已是日薄西山,国力衰弱,一派山河日下的凄凉景象。地处西北内陆干旱贫瘠的陇中,情况更为严峻。联想到十一年后,即道光九年(1829年),为节省财政开支,清政府裁撤了部分县制,漳县也在其列,降为陇西县的一个乡。包含漳县在内的整个陇中地区,确如晚清名臣左宗棠所言“苦瘠甲于天下”。在这样一个地小民贫、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县,一个外省官员,任职九个月的时间,能干什么?苏履吉却没有得过且过,偏是做出了影响漳县历史的功绩来。正如乾隆《德化县志》所载,“(履吉)历任县州,皆有惠政,善折冤狱,乐育人材,尤为陇西士大夫所兢颂。”
煮来双井水成珠
漳县古有盐井,秦设盐川寨,汉武帝盐铁官营派驻盐官,历代都非常重视井盐生产,作为重要的财税资源。北宋神宗时,漳县盐井就“日获利可市马八百匹”。明洪武年间盐产量达到51.5万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产量更增加到69.8万斤。在贫瘠的陇中,漳县独擅食盐之利。但是由于官场腐败,管理混乱,不仅国家课税难以完成,就是盐工自身也是负担沉重,食盐之利并没有使漳县“裕国富民”。时刻以“为民父母官,视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动以父母比。顾我此番来,抚字情难已”警醒自己的苏履吉,大力整顿盐业,很快就取得了国家增税、百姓增收的效果。他的《盐井》诗写道:“南望盐川五里途,煮来双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为桂,六十余家卖尽无?”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盐业的重视和对盐工的关爱。
覆盆未必尽无冤
在古代,能否秉公断案,是衡量一个官员人品、官德的重要指标。人命关天,一旦人头落地,事后无论怎么纠错、问责,也是难以再长上去,因此历史上的清官鲜有不慎重审案的。苏履吉相信“日月虽明难遍照,覆盆未必尽无冤”,所以他断案重证据,绝不“曲直凭片纸”,随意草菅人命。苏履吉主张慎狱慎刑,但也绝不宽容犯有罪行的恶人,哪怕他有很大的靠山,也要绳之以法,为无辜的死难者报冤屈。民国年间编纂的《德化县人物志》中记载,“在陇西,他(苏履吉)为替民伸张曲直,明察秋毫,曾指派妻张淑芳与一女囚同寝共餐,了解其身世及案情。案犯依仗其出身权贵之家,有恃无恐,为非作歹,伪造棺内僵尸边上头颅十八具现场。履吉俯察实情,侦破‘夜半杀夫\’奇案,揭开‘途经墓前,突然霹雳雷鸣,腾风驾雨,旋而轿夫昏迷,新娘衣裙不翼而飞’之谜。”
为了查明案情,一县之令竟然派自己的夫人充当卧底,和女犯同吃同住,终于探出其杀夫实情。此种破案手法,历史上恐怕也不多见。
爱才如命矢平生
苏履吉在漳期间,最重大的功绩莫过于发现了王宪这个“千里马”。王宪,字章之,号青崖,漳县盐井人,时年二十岁。苏履吉建武阳书院后,“集士子观风”,非常欣赏第一名王宪的才学和人品,于是“延入署中,课读兼受业焉。”从此,苏履吉着意培养这个聪颖好学的青年才俊,王宪也跟定了这位亦师亦友的“伯乐”。苏履吉对王宪的奖掖襄助包括了传授知识和教导做人多个方面。
“八载追随师弟谊”。苏履吉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文,做过教书先生。一到任,不是修县衙,而是建书院,并亲自担任教师。他在《别后怀武阳姜明府怀瑗并内幕褚先生》诗文注中说:“余署武阳九月,兼摄书院讲席”。对于积极向学的王宪来说,不啻于天降甘霖,酣畅淋漓滋润着他求知的心田。可惜的是,苏知县不到一年就调任了。对于王宪这个难得的人材,苏知县哪能割舍?于是,苏知县走一地,王宪跟一地,从陇南的洮州,到陇东的崇信,又到青海黄河岸边的贵德,直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这对师徒总是相依相随,不离不弃。在封建帝制时期,要资助一个不过问生计的学子专心于科举,那是要花很多钱的。为供王宪读书,苏知县一家过着困顿的生活,“妻还知俭亲浇菜,子亦安贫学种瓜”。对既不沾亲又不带故的一个外省学生,这等慷慨无私和爱才的情怀,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
“饮以少为贵”。苏履吉不光传授王宪文化知识,还着意纠正他的不良习气。他发现王宪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每逢饮酒后爱哭爱醉。经过询问后,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来王宪小时候家里贫穷,祖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上了学堂,供其读书。每每饮酒之后,王宪想起祖父当年的艰辛,情不自禁悲从中来。苏知县看着真是心痛,担心这样下去,弄不好哭坏了身子,耽误了学业。于是委婉劝道:“虽然出至诚,其如又弗类。又或醉如泥,昏昏便欲睡。事虽大如天,醉亦忘所记。”孝心固然可嘉,但最好的报答,还是读好书。他提醒爱徒,以后再逢酒场,“劝君欲饮时,饮以少为贵。劝君将醉时,醉当先自避。”学子要特别注重自身行为举止,不要给人一个酒鬼的形象,“莫以醉后人,供人作酒戏”。
“义重莫若妻”。有些读书人,贫贱时夫妻尚能相敬如宾,一旦鱼跃龙门,登第做了官,心思就变了。在他的眼里,结发妻人老珠黄,越看越别扭,于是乎开始喜新厌旧,抛弃糟糠妻者有之,纳小妾者更不鲜见。陈世美、秦香莲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贪恋美色和富贵,抛弃发妻的陈世美遭到世人唾弃,成为忘恩负义的代名词。王宪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原配李夫人没有孩子,为了延续王家香火,主动提出让丈夫纳妾。苏履吉知道后,认为此事虽由李氏之请,但还是以古贤人商陵、白居易的事例,规劝王宪不可冷落发妻,慎重纳妾。他在诗文中说:“义重莫若妻,香山释其理。我读香山诗,不禁思乡里。商陵苦妻出,别鹤叹无子。微之听妻弹,别鹤声入耳。香山亦无儿,有妻还自喜。所以古达人,夫妻重纲纪。”况且王宪刚进入官场,“此去正新贵”,现在急于纳妾,会给人留下很坏的印象,你看看又一个“陈世美”出现了,所以他劝王宪“愿以古人贤,始终相勉矣”。
“寄语亲民勤抚字”。对于初涉官场的王宪,苏履吉也不忘及时提醒,“仕途须慎初登日,我辈休忘未遇时。此际烹鲜看试刃,当年荐福问遗碑。”大丈夫读书入仕,是要有一番大作为,绝不是领一份衣食无忧的俸禄,得过且过,尸位素餐混日子,“丈夫志气薄云霄,不独青钱博入选”。不过,初入官场的人,总爱犯急,老想急着出政绩,然后升高官,发大财。为政者往往对急政带来的严重问题熟视无睹,孰不知苛责之下,为了应付考核,各种浮夸虚假层出不穷,表面看上去一个地方政绩斐然,然而虚假繁荣背后是百姓不得安宁。苏知县告诫爱徒,施政之要在于爱民,“寄语亲民勤抚字,循声伫望答清时”。做官切忌急功近利,“君不见拔茅连茹以其汇,读书莫急求富贵。又不见松柏之材作栋梁,十年生计莫仓皇”。
八年的时间,师傅愿教,徒弟乐学,苏知县将自己满肚子的学问,尽数传授给王宪。“衣钵真传谁见许?知君笔下本纵横。”正是在苏履吉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下,王宪一鸣惊人,在道光六年(1826年)考试拔萃,出仕做官。由县官到州官,再到知府、道台,直到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名重一时。在为官四十多年中,他始终秉持恩师的教诲,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倡导文教。王宪的成功,是发达的东南文明种子在贫瘠的西北内陆落地生根,精心培育结出的璀璨果实。
新闻推荐
陇西讯近日,陇西县人民法院对被告人郝某进行当庭宣判,以拒不执行判决罪判处郝某有期徒刑六个月。至此,全市首例拒不执行判决罪自诉案件一审落下帷幕。经审理查明,李某与郝某机动车交通...
陇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