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陇西新闻 > 正文

废笔千支纸万张 三十年笔耕不寻常耄耋老翁谢治国手抄名著创造微型书法大观

来源:定西日报 2017-05-31 06:51   https://www.yybnet.net/

人生有许多种选择,谢治国选择了行医和书写。

行医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为生存计;书写是为了灵魂安宁,是为精神计。

在谢治国身上,精神和物质相得益彰,成就了他充实而又风雅的人生。

每天坐在书案前,面对着经典名著,他握管挥毫,在洁白的宣纸上留下一行行隽秀端庄的微型小楷字。这是他日常的功课,也是他最平常的生活方式。他每天以书写者的姿态与世界对话,与经典对话,一写就是三十年。

自1998年以来,他以不足3毫米的微型小楷手抄四大名著、《道德经》《金刚经》《菜根谭》等传统经典文化典籍,日书两三千字,用掉40多公斤墨汁,写秃上千支笔,写完上万张宣纸,累计抄写小楷5000多万字,若按一米一字距离排列,可绕地球一圈!

如今,享有陇上微型书法第一人美誉的耄耋老翁谢治国已不治医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抄书。“一天不写字,我就会疯。”说这话时,谢治国一脸幸福的笑容,笑容里有满足,更有满满的自豪。

本报记者郭建设朱红霞王国军

悬壶济世杏林手

一生甘做“驮字牛”

谢治国的家在陇西县巩昌镇园艺村北关大树巷深处,前面是诊所,穿过诊所走进院子,右手一间不大的屋子便是谢治国的卧室兼书房了。屋里虽只有一床二桌三凳,床头书架里满满都是四大名著等手抄作品,书桌上摆放着几十支毛笔,四壁挂满条幅对联,一股浓浓的墨香洋溢在空气里。

一头银发的谢治国正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专注地抄写《金刚经》,宣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娟秀的小字。见有人来,他抬起头笑了笑,真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让人眼前一亮。近前仔细看字,只见字迹工整、刚劲有力,笔笔见骨、字字传神,看得出他深厚的帖学功底。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那些不足3毫米的微型楷书字,竟然出自78岁的老翁之手。看到我们惊奇的神情,谢治国说,他写字时不会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完全凭眼睛看。他笑着说,“除了这一双眼睛,心里还有一对眼睛,心里的眼睛亮着,写字才会分毫不差!”

在谢治国的记忆里,写字一直是他的最爱。

谢治国出身农家,虽家境贫寒却自幼酷爱写字。买不起笔和纸,就拿根小树枝日日在地上写。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时,他书写的“方块字”在全班名列前茅,班上办文艺小报,都是谢治国负责抄写“制版”。高中时,抄写制版的仍然是他,六年的中学时代,两份班报成为他练习“方块字”的园地。

爱写字的谢治国学习也不错,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1960年谢治国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最好的兽医系。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不幸离世,一家六七口人没了主心骨。长兄如父,谢治国毫不犹豫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离开了才上了半年学的农大校园。为了一家老小生计,退学回家的谢治国开始扛起锄头到公社干农活,挣工分辛苦养家。但他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修理地球,就跟着舅爷学起了中医。舅爷是陇西县知名老中医,对他要求很严格,加之他上过半年甘农大兽医系,有医学基础又刻苦努力,很快就考取了中医医师证,于1968年进入园艺村医疗站当起了大夫,潜心医道,治病救人,以此养家糊口。1980年,他承包了医疗站,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期间搬家八、九次,首阳、文峰等十几个乡镇都留下了他悬壶济世的足迹,许多疑难杂症被他治愈,他妙手回春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不胫而走。

白天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晚上忙里偷闲沉浸翰墨。就这样,中医师和书写者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合二为一,成为支撑他生命的双翼。

如果他割舍书法,一心精研医道,他可能成为名中医,师傅看好他,家人也看好他。但他没有按照大家期望的方向前行,而是做了大家眼中的不务正业者,当了大半辈子没出息的“驮字牛”。

“平生无所好,唯读书写字耳。”这份爱好占据了他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他遍临颜柳欧赵诸名家书体,孜孜求索,未尝一日忘笔墨纸砚。他广学博览,先唐楷后魏碑,再及钟繇、“二王”及明清诸家,熔诸家于一炉,形成自己端庄秀雅的楷书风格。诸体中,尤以蝇头小楷最为擅长,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不随流俗,常常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出之,追求古雅天然、平淡高华的艺术境界。

谢治国写字,纯粹是因为喜欢,并不为追求名利。因此,他只知纸上笔耕,却不求闻达于世人,安贫乐道于深巷。为此很多人认为谢治国荒废了自己的老本行,不理解他这么疯狂写字到底图个啥。但在谢治国心里,书法却成了他最热爱的事业。“饭可以不吃,书法不能不练。”说这话时,老人决绝的语调里透着十分的悲壮。

如今,谢治国干脆不再行医治病,他将自己的诊所交给了三儿子,自己静坐冷板凳,谢绝一切俗务,全身心地投入临帖创作中。将一颗心隐于古帖笔墨中,他活得充实而快乐。

废笔千支纸万张

手抄名著写传奇

谢治国用“蝇头小楷”抄写四大名著的想法开始于1997年。那年有一天,谢治国去兰州隍庙交流书画,席间一位70岁高龄的老者说想用蝇头小楷抄写四大名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谢治国心想自己为何不试一试呢?干就干,在潜心练了大半年蝇头小楷后,1998年65岁的谢治国开始用“蝇头楷”抄写《三国演义》,走上了手抄经典名著的微型书法创作之路。

万事开头难。“抄写时只要有一个字写错,整张作品就前功尽弃。”谢治国告诉记者,刚开始吃了不少苦头,常常一坐就是七八个钟头。夏季高温,手心易出汗,冬季气温太低,墨汁易凝固。而且,连续写久了手臂酸痛,眼睛困得睁不开。寒暑时节,他坚持每天写3000余字,不贪多,也不间断。就这样,凭着恒心,耗时几个月,《三国演义》全书终于抄写完毕。

“看到自己抄写完成的作品,比吃肉喝酒的还高兴,如果不继续抄写名著,我就彻底发疯了。”于是,谢治国按照原先的计划,《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部接一部地抄写,整个人就像上紧了发条的轮子,再也停不下来。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锻炼身体,夜晚7点休息,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屋内专心抄写名著,足不出户,谢绝见客,很少访友,整整7年,抄写名著的他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每天,谢治国进了书房后,除了给他送饭,其余时间家人都不能打扰。谢治国说:“那时完全进入到人书合一的境界了,除了抄书,脑子里再也没有别的事。”时间一天天过去,谢治国夜以继日地爬在书桌上抄写,名著工程以每天4000字左右的速度推进着。直到2004年3月3日,共计338万字的四大名著终于抄写完毕。

谢治国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听说有人能在一颗芝麻上刻“天下太平”四字,他就有了用两三毫米的微型字再抄一遍四大名著的想法。

“年龄大了,保养身体要紧,身体好最重要。”儿子说。

“整天写写写,连句话都不和我说,写字又写不出金子来。”老伴抱怨。

谢治国明白家人的心思,自己年纪大了,以不足3毫米的小楷再抄写一遍四大名著,这无疑是严重透支身体。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执拗的谢治国只有一句话:“搞艺术就要耐得住寂寞,不为名,不为利,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依旧每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抄写。夏季,酷暑难耐,他干脆脱掉衣服,在背上洒些凉水。坐久了,腰椎疼痛难忍,他就用根木棒顶在腰背上。2010年5月,谢治国凭着坚强的毅力再一次抄完了四大名著。

此后,谢治国开始第三次抄写《三国演义》,同时还抄写完成了《老残游记》《儒林外史》《金刚经》《论语》《菜根谭》《道德经》等数十部文化典籍。其中,王羲之《兰亭序》抄写过千遍,《金刚经》过百遍,《离骚》几十遍,《桃花源记》几十遍,《三字经》一天一遍。至目前,谢治国抄写典籍30年,写秃了上千支毛笔,用掉40多公斤墨汁和上万张宣纸,累计手书逾5000万字。若按一米一字距离排列,可绕地球一圈!如今,78岁的谢治国仍然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原来在他的心里,藏着一个美好的梦想。

除了抄写名著外,谢治国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在核桃大小的木质小串珠上书写5000字的《金刚经》;用宣纸写好的《金刚经》可以装到火柴匣子内;10米长4万多字的长卷不到20天时间就可以完成。此外,他还写诗填词千余首,将病案、处方和诗写成书法作品,出版了《子平医诗书胪》。

在普通人眼里,谢治国是一个怪人。他不嗜烟酒麻将,平时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但购买文房四宝却舍得花钱,一提起笔就特别精神。谢治国说:“抄书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呢?”多年来谢治国还给自己作了一个近乎残酷的规定:不论寒冬酷暑,每天至少抄写6小时,日书最少千字。这样虽然很累,但很快乐,因为抄书已经成为他生命的支撑、活着的意义。

结束采访时,谢治国又俯首案头,刷刷几下,“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已跃然纸上,尽显灵动韵味。

新闻推荐

陇西县积极开展禁毒宣教进校园活动。图

陇西县积极开展禁毒宣教进校园活动。图为近日该县文峰镇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在镇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参观仿真毒品展柜,现场接受禁毒知识教育。张登华摄...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废笔千支纸万张 三十年笔耕不寻常耄耋老翁谢治国手抄名著创造微型书法大观)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