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史志,堪比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一个家族的族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明清之际的巩昌府,隶属于陕西行中书省或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绵亘南北千余里,东西称是,固宇内半壁疆土,关以西一重镇也。”(明天启年间巩昌知府刘文琦《重修巩郡志引》)
历史上的巩昌府辖地广袤,多民族杂处,风物迥异,历史厚重,人文昌盛。
陕右全书一代良史
“巩昌”一名本自“巩州”。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053年)升巩州,是为以“巩”为名之始,寄托了期冀边陲巩固之意愿。金哀宗正大六年(1104年),改巩州为巩昌府,并置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元初,先于巩昌置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府,旋又设巩昌路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后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属之。清初因明制。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始,陕甘分治,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六年改称巩昌布政使司,巩昌成为省会。康熙七年(1668年),复改称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巩昌府属焉。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巩昌”一名为陇西县所代替,现陇西县附廓首镇即名“巩昌”。巩昌一名本自巩州,算来不间断使用了910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巩昌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宋设巩州起,州、府驻地再未更移,元初巩昌府路辖区最大,初有5府27州,后统4府15州,辖境相当于甘肃黄河以东即今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及陇南大部和陕西、四川各一部分。同时,元中央在巩昌还设有“陇右诸州提刑按察使司”“巩昌等处行工部”“巩昌肃政廉访使司”“巩昌宣慰使司”“巩昌团练安抚劝农使司”,足见其作为陇右军政中心的地位。明时,陇右地区设4府,巩昌府最大,管秦、徽、阶三州、14县以及岷州卫、洮州卫、靖远卫、西固所,辖区相当于今天水、定西、陇南、白银和甘南的大部。清朝因之。
据考,巩昌府修志始于明。迨至民国,官修私撰,见于记载当有8次之多。其中明修5部,清修3部,可惜大部分或佚或残:《巩昌府旧志》(1卷本,明《文渊阁书目》著录);《巩昌府并属县志》(1卷,明《文渊阁书目》存目);《巩郡志》(2卷,明成化间周信撰),以上均佚无存。《巩郡记》(20卷),明嘉靖胡缵宗撰,残存6卷;《巩昌府新志》(28卷),明天启杨恩撰,已佚,仅存序;《巩昌府志》(28卷),清康熙中修撰《大清一统志》,遍搜巩昌旧志遗稿而不得,重金购于市,只得万历进士、邑人杨恩《巩昌府新志》残本10卷。知府纪元细心核阅,补阙纠讹,删冗除繁,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补撰而成《巩昌府志》28卷,存刻本、抄本。《巩昌府新志稿》,清光绪二十一年(1885年),由巩昌知府颜士璋聘请原浃(仲恩)续府志而成稿,后佚无存(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巩昌府志校注>序》)。
由此便知,由清康熙年间的知府纪元补撰而成的《巩昌府志》,为巩昌府旧志中仅存的一部,对于了解元、明及清初定西、天水、陇南、甘南、白银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比较真实、客观的史料。
而纪元补撰而成的《巩昌府志》,本自明天启年间杨恩所修的《巩昌府新志》残本10卷。
追根溯源,杨恩在撰修和保存巩昌府志的历史上,实在是功不可没。
明天启年间,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前工部营缮司员外郎、西蜀充国人巩昌知府刘文琦在《重修巩郡志引》中称赞道:“世宙沿革之故,载籍得失之林,犁然备具,洒洒乎陕右全书,一代良史哉。”
督饷辽阳监督通仓
杨恩,字用卿,别号凤池,世籍陇西。
关于杨恩的生平,在《明户部主事凤池杨公墓志铭》中,记载得颇为详尽。该墓志方形,青石质地,现存一盒。志盖边长74厘米,厚12厘米;志底边长75厘米,厚13厘米,四周饰缠枝荷花。额题“明户部主事凤池杨公墓志铭”(篆书),志底首题与此相同。内容记载了陇西进士杨恩的先祖世系及历官详情、诗文著述、子女婚嫁等情况,共29行,行40至42字不等。志石制于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保存完好,现存陇西仁寿山游廊,陇西县博物馆藏有拓本。
《墓志铭》由赐进士第、中奉大夫、钦差整饬靖虏等处兵粮道、陕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徐云逵所撰,从中可以大略窥见杨恩一生的基本事迹。
杨氏家族世居陇西,中途迁居于会宁,历经四代人之后生下杨恩。杨恩在兄弟辈中属于佼佼者。杨恩之父名杨朝鸾,母亲杜氏,日常生活中经常给他说起寄居异乡的原因,这在幼年的杨恩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立下誓愿,并多次向双亲表白,今后一定要回到故乡!为此而更加勤奋地负笈求学,在少年时就已经志向不凡。
杨恩的天赋极高,生来就聪颖绝伦,读书时一目五行,每天能记下万言。大凡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不披览,含英咀华。年方弱冠时,即成为县学生员。每次考试,其文章都被老师评为优等。杨恩的文章,发自性灵,文采斐然,时人把他和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和潘岳相提并论。杨恩的书法也功力精到,尤其精于楷书,还工于隶书和篆书。时任巩昌知府姓张,非常器重杨恩,不惜屈尊降贵,拜访杨恩。当时人都认为杨恩是读书人当中的超群拔俗者。
曾祖父临终时,杨恩每天都在身旁伺候,端汤煎药,不出家门。去世后,杨恩因为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但凡殓袭殡葬,一遵家礼而不堕陋俗。
杨恩读书极为用功,不管早晚,都秉烛读书,即使是三伏天和三九天,也坚持如此。万历壬午年,被州县荐举;乙未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的官职。杨恩的族人中,寄居在会宁的,在这时全部回到陇西,这等于了却了杨恩多年来重返家乡的夙愿,他心中的欣喜,可想而知。
1592年(壬辰年),日本太阁(卸任关白)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朝鲜节节溃败,并向宗主国明朝求救。随即明朝派兵支援朝鲜。这场战争波及到了朝鲜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于1597年(丁酉年)战事再度爆发。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明朝廷答应了朝鲜的求救并决议派兵支援,委任杨恩为辽阳督饷。接到任命后,杨恩单枪匹马,孤帆渡海,迅速运送粮草至朝鲜半岛战场。前线将士由于得到了充足的粮草保障,士气大振。不久,日军退却,海疆重归安宁,杨恩在战争中因为后勤保障有力,得到了皇上的嘉勉,并进俸一级,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绩。
不久,杨恩的祖母去世,他兼程回家奔丧,头枕着土块,睡在草席上,辛劳与哀痛交杂,摧残着他的身心。
丧事办完后,杨恩正准备回朝,为朝廷出力,不料却患上了痿庳症,肢体萎缩麻痹,不能动作,步履艰难。当此之时,杨恩对于弃官养病倒还想得开,但遗憾的是父母双亲在他多年来的官宦生涯中,不仅没有沾上他的一点光,反而为他提心吊胆,操心费力。病情稍微有点好转后,他又官复原职,继续为朝廷效力。不久,正赶上皇上为两宫加赠尊号,广施恩泽于臣下,因此,杨恩之父被封赠为承德郎、户部主事;杨恩之母被封赠为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杨氏一门,备受朝廷恩宠,于此可见一斑,这是丙午年八月的事。
不久,杨恩又接到朝廷的任命,命令他监督通州仓。通州仓主要用来存储由大运河运来的漕粮,以供京师食粮之用,有“京仓(北京仓)为天子之内仓,通(通州)仓为天子之外仓”之说。通州仓位于南北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多年来,由于管理不善,贪贿横行,弊端丛生。杨恩上任后,每天坚持在现场办公,手持筹码亲自计算,弄清楚每一笔漕粮的出库与入库情况,掌握了盈余和耗损的实情,然后革除不合理的旧制,堵塞漏洞。自此,耗损之弊得到彻底清理,军队的储粮得到了保障。杨恩的廉明之声,誉满中外。
蔚然著作云汉天章
正当杨恩在事业上蒸蒸日上,被朝廷信任而掌握大权,欲报效国家之时,他的旧病又发作了。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悲伤地说:“我平生的志愿是在当世建功立业,但时运却和疾病碰到了一起,这是命运啊!我怎么能以疾病之身与各位青年才俊共事呢!我的决心定了!”于是,他再三向当朝皇上奏明,乞求回家养病。感念杨恩多年来为朝廷勤勉任事,且功勋卓著,皇上特此恩准他在官休假。
回到家乡陇西后,杨恩每天优游于渭水之滨,面对绿水碧山检阅图书和史籍,以怡性情。在此期间,他重新编修了《巩昌府新志》。
巩昌知府刘文琦在《重修巩郡志引》中称赞杨恩编修府志的功劳时认为:“公慨然述而兼作,即旧志讹者证之,缺者补之,舛者削之,剩者删之,遗者增之,紊者诠次(指选择和编次)之,简者润色之。粗仍其皮肤,精厘其体格,大而山川,细而土毛,上之星辰,下之疆域、地理,墩堡修废,豪杰芳徽,良吏姓名,以至公宇桥梁,灵境古刹,远溯古初,近及末季。”并盛赞《巩昌府新志》“洒洒乎陕右全书”,还称誉杨恩为“一代良史”!这是对杨恩编修府志的充分肯定。
刘文琦还赞誉杨恩的功勋名列官署,其高风亮节经得起时人和后人的评论,并高度评价杨恩修志之事为“盛举”:
(杨公)“不朽大业在著述,最注心在郡志。志大凡有十纪,迹纪事、纪名物、纪岁月,则千万言,夫言梗概耳。维是睹山河壮丽,思保障;抚圣贤遗迹,思计安;核军伍虚耗,思训练;念闾左萧条,思抚宇(对百姓的安抚体恤)。俾今日之陇,依然春秋战国时富强之陇,则志耶、卦耶、鼎耶、蕨耶,兴天壤俱敝可也。余叨守巩,于地方无尺寸效,值杨公修志盛举,用效忠告于后之守巩者。”
除此之外,杨恩还著有《渭滨集》《玄亭稿》,以及《农谈》《乐府》等著作,都是凿凿名言,足以传世的不朽之作。
新闻推荐
陇西讯(记者张爱平)近年来,陇西县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非公经济发展。2016年,全县注册登记的非公经济户数达19528户,实现增加值33.92亿元,同比增长12.1%,非公...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