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
我的家乡是秦长城的起点。秦长城自临洮始,沿黄河而上,向东北至河套,依阴山东行,经山西接燕国北长城,再向东直至辽东碣石。《史记·蒙恬传》载:“始皇二十六年……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寻找秦长城的想法始终撩拨着我。当年秦国用以抵御匈奴和羌族侵犯的万里长城,如今在哪里?“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城墙岭”“墩圪塔”等等,这些长城遗迹或烽燧关隘的名称,像是来自于家乡秦长城遗址的苍凉呼唤,不止一次涌入我的耳膜,清晰、雄浑而悠长。直到前几天,对家乡秦长城的探寻,终于成行。
我们一行四人,从窑店长城坡,开始了寻找之旅。出县城往东二十余里,路边碾场的几位老人,指着不远处说,前面有岔路,左拐,过东峪沟河,上400多米的山路,就到长城村了。行不多久,一条河流横在眼前,河水浑浊、湍急,一位青年开着农用三轮过来,笑着喊,水不深,河床很硬实,放心过吧。他等我们过了河,又说,是来看长城的吧?最近很多人来看呢,眼前这就是长城坡,上去就能看见城墙了,不远。
上山的砂路很陡,转过几道弯,仍无长城的影子,却遇到一对夫妇模样的老人,在路边歇脚。老汉介绍,眼前就是长城村,山顶不远是长城口。我们转过两道弯发现两道土梁,像残存的城堡,坚立在道路两侧,三四米高,近两米厚,夯实、墩厚,土层里布满了碎石,上面长满杂草。土梁是夯筑的,不像是原生土。土梁上下的耕地里,种着洋芋、党参,竟然还有一片紫色的熏衣草。洋芋开花了,淡白色的花朵,飘满了半面山坡。而熏衣草,似乎给土梁一侧涂抹了浪漫而温馨的浓妆。
这两段土梁,该不会就是缘于战国的秦长城?我们谁也不敢肯定,便沿着这段土梁慢慢走,很快发现了一个界碑,上书“战国秦长城遗址”。我们大喜,可这个容车辆通行的豁口,仿佛是将长城劈为两截,该不是人为损坏开辟出的通道吧?正怀疑间,坡上有一个小女孩,赶着二三十只羊过来了。我们过去问,女孩有些羞怯,声音低低地说,这是长城口,以前就是这样的,再往坡顶走,还有烽火台呢。
长城口?这个名称我早已听过,也叫关门湾,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张斌奏破契丹兵,就是在这里了。三国时蜀将姜维四次伐魏,围攻古称狄道的临洮,不克而还。唐朝时,薛讷等人大败入侵的十万吐蕃兵,等等,就发生在千百年以前的临洮,就发生在我的家乡,发生在秦长城内外。如今,这里早已不闻战马鸣、战鼓擂,不见雄师厮杀、狼烟冲天,没有了血腥,只有绿色的党参、白色的洋芋花和紫色的熏衣草在生长着。
按照小姑娘的指点,我们又往上走。再越过一道沟,翻过一道梁,一段略有弯曲的土墙映入眼帘。说墙,似有不妥,因为没有如此厚实雄浑的墙,它更像一道梁,却没有梁的粗糙和随意。可以肯定了,这又是一段秦长城,残高三米多,宽不足两米。长城内外也是耕地,麦苗、玉米竞相生长。
烽燧就在附近。拐过眼前这道梁,一座高耸的土堆巍然屹立,像一个巨大的、昂起的头颅。这应该就是烽燧,却也有些营寨或城邑的样子。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有大烽燧。这些烽火台,不知曾有多少狼烟燃起、阻敌待援,有多少战戈铁马、冲锋陷阵。看似孤独的烽燧,又承载了多少惨烈的故事,供后辈咀嚼。
登上这座烽燧,周围尽收眼底。一座小小的村庄,零星分布着几十个院落,像一个个棋子,沉默无语。顺着烽燧走,还是长城,依山取势,黄土夯筑。不多时,又见一座烽燧傲立。两位老人赶着一群羊经过,很热情地说,总有人来这里看长城呢。
秦长城的主要功能,其实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丝绸之路畅通。丝绸之路在甘肃黄河以东分为南北两线,其中南线沿渭河河谷穿行,与秦长城基本平行,沿线的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华池等8个县城全部在长城之南。我忽然想,是否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城的护卫,便没有丝绸之路的辉煌?
从长城坡回来几天后,我们又相约去新添三十墩望儿咀,据说这里是秦长城的西端起首之地。坡顶有村庄,十几位老人在一处空地上聊天。我们停车问路,一位老人起身热情地为我们当导游,和我们聊了许多长城的故事。到达目的地,我不禁感慨,寻找秦长城的这两天里,遇见的这些热情的乡亲,难道不也是一道道最壮美的景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永远铭记各...
临洮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洮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