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临洮新闻 > 正文

▌“彩陶之路”系列报道之八临洮马家窑:“彩陶之路”上的文化艺术高地(下)

来源:定西日报 2017-12-10 14:59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许云鹏王宏宾

马家窑彩陶被誉为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

当我们沿着“彩陶之路”踏上这块彩陶艺术巅峰时期文化命名地时,已经有许多先行者走过这里。他们或将自己的学术生命紧紧与马家窑捆绑在一起,或干脆将生命都留在马家窑这块文化热土上。

安特生

据说,安特生第一次见到马家窑彩陶是在时任“兰州道尹”的许承尧家中,仅在惊鸿一睹间,安氏被其高超艺术魅力所震撼而“差点跪下”。

这则传闻出处笔者暂无可考,但是就我们这些外行人第一次看见马家窑彩陶的心情去推测安特生当时的思绪,再联系到他后来为探寻“彩陶之路”的那份执着和“狂热”,我们不难理解他真的从内心深处生出“跪下”的念头。

何况许承尧除去官员身份外,本身就是一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他收藏的马家窑彩陶品位一定不俗。

安特生的“跪”,不是对“器”,是对人类远古文明敬重之“跪”。

上苍似乎因感动而眷顾了他。

此后不久,中国史前艺术宝库的大门向安特生敞开,而打开宝库的钥匙就被他在洮河岸边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边拾起。

不过对于安特生,一开始国内学人心绪似乎有些“复杂”。

《夏鼐日记》中有几则与他相关的记载。

关于安特生在临洮辛店的考古工作。

“据当地人云,安氏不雇工人,仅出钱收买,每罐予5元,故当地农民在此区乱掘一阵,多时至四五十人,但并无系统。发现陶罐及人架时,安氏绘图后,将人架取出弄洁包好装箱。”(《夏鼐日记》1945年4月8日记载)

关于安特生的生活。

“安大人甚阔气,每月俸薪在中国拿3000元(注:币值不详,当时壮丁日工酬约1元),在外国拿3000元。其所雇之厨子为袁大人之御厨,有马三匹,当时可值500银元,返省城后,即以枪击毙之,埋于五泉山下,不肯转售与他人;与此同时,厨房中挂有洗净之嫩鸡三四只,偶有为苍蝇沾污即弃去不食。”(《夏鼐日记》卷三P308)

关于安特生的私生活。

“在辛店闻人说,安特生与房东之媳妇有染,又云安氏常洗澡后一丝不挂,坐在院子中晒太阳,不避妇女。”(《夏鼐日记》1945年4月12日记载)

今天读来这些文字似乎出自当代“娱记”之手,而安特生俨然是“文化明星”的感觉。

随着光阴流逝,历史尘埃慢慢落定,现在在国内学界关于安特生对中国近代考古事业的是非功过逐渐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何况在安特生晚年,对自己学术观点的及时纠误、对早年考古过程中一些鲁莽做法的深刻反思及对返还中国文物所做的积极工作,都不由地令很多人对他心生敬佩。

上世纪三十年代,安特生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著书出版,书的英译本名为《ChildrenoftheYellowEarth》,即《黄土地的儿女》。

夏鼐裴文中

夏鼐是第二个来到马家窑遗址考察的大师级考古学者。

不过,对马家窑夏鼐只是作了简单的考察,他将考古发掘重点放在离此不远的另几处遗址。在半山遗址他根据自己的发现,纠正了安特生将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年代排序的错误。

在寺洼遗址,夏鼐做了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

1949年,夏鼐发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一文,他认为安特生所说的“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多有不同,“不若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一名称”,从而第一次提出了“马家窑文化”的命名。

沿着安特生与夏鼐足迹来到马家窑的第三位中国考古学巨擘是裴文中。

1947年,他和他所率领的西北地质调查队不仅走遍了安特生所走过的重要史前文化遗址,而且还“首次将甘肃东南大部(渭水流域和西汉水流域)整体纳入了史前考古的范围”,从而使得“甘肃版图上的彩陶文化谱系自此趋向于清晰和完整”。

一条更为漫长的“彩陶之路”在他足下延伸……

1947年的调查发掘结束后,裴文中提出“洮河流域之彩陶,与渭河上游彩陶文化鼎盛时期之彩陶,颇有相似之处。然就纹饰而言,亦不无少别,故吾人恒以马家窑式彩陶称之”。

这是继夏鼐之后又一位中国考古学大咖为马家窑彩陶正名而发声,马家窑文化由此在学界完成最终的命名。

柴生芳

在电影《柴生芳》里有这样一个导演精心设计的片段。

某宾馆房间内,柴生芳找时任“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的老同学喝酒,离他们不远的桌子上放着柴生芳带给同学的礼物——一件现代马家窑工艺品陶罐。

“所长”边喝酒眼睛边忍不住地往陶罐上看,柴生芳趁机向老同学提出建议,台词如此说:“就说马家窑,是1924年发现的,至今还没进行实质性的发掘,你说亏不亏呀?”

这是整部电影不长的一段内容,却真实反映了柴生芳对马家窑遗址保护发掘、对临洮当地文化建设传承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这一点,在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临洮县委书记石琳所作的报告也有重要体现。

石书记这样讲:看着正在进行的马家窑遗址发掘现场,我就想起了柴生芳的执着和努力。2013年3月,柴生芳带着县文广局的同志到国家文物局,汇报马家窑遗址保护项目。国家文物局还是第一次听到县里汇报这个项目,负责同志被柴生芳的博学和热忱所感动,为临洮安排了700万元资金,用于保护马家窑遗址。

2014年9月26日,“马家窑文化国际论坛”在临洮召开。论坛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甘肃省考古所和临洮县政府共同举办。来自瑞典、美国和国内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研究专家汇聚临洮,全方位地研讨马家窑文化的源流、影响、保护和利用。参加会议的专家都是柴生芳亲自联系邀请的,国内的专家有的是他的师长,有的是他的同学和朋友。

正好我也参加了2014年的那次论坛,当时离柴生芳去世刚一个多月。

记得几乎每位专家在发言之前都表达了对柴生芳县长的哀思。即使是三年之后,也就是今年的马家窑学术论坛上,仍然有学者在发言开始时首先道白对这位“时代楷模”“人民的好县长”的敬意。特别是来自柴生芳母校北京大学的专家们,更是饱含深情地对他为马家窑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敬佩。

“柴生芳”这个名字与“马家窑”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洋人巷

烤红薯热气后面大妈扑朔迷离的面孔、巷子上空凌乱的电线、墙上各种字体的广告构成的复杂视觉空间;电动车喇叭、校园里读书的学生、街旁商铺屋檐下悬挂的一排鸟笼里不知名的小鸟和临时菜摊小贩发出声音的混响;饭店饭菜、汽车排气管、下水道交织纠缠散发出的不同味道……

这条小巷和很多老城区小巷一样,以“生猛”的气息,将刚刚从古遗址的“荒芜虚幻”意识状态中走出的我们掀回现实生活中来。

在结束“彩陶之路”专题在临洮的采访之前,我和王宏宾专门去了趟位于临洮县城老城区中心的一条“特殊”街巷。

对于生活其中的人,这种“特殊”司空见惯,无需我们多言。

我们要说的“特殊”与“彩陶之路”有关。

这条小街巷之所以叫“洋人巷”,与上世纪初英美两国传教士到此进行传教活动有关。

至今,走进小巷东头不远,你就会看见有一座教堂突兀地耸立在那里。不过,这座教堂是后来新建的,原来教堂的模样我在一张老照片上看到过,从照片上看那座修建于1920年的教堂确实如老临洮人描述的一样“中西合璧”——西式的教堂大门和尖顶大厅,后面是中式的钟楼和回廊。

安特生当年在临洮的考古活动,得到了当时在这座教堂传教的美国教士艾黎的帮助。

据说,在安特生离开时曾将一小部分发掘的彩陶留在这座教堂里,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部分彩陶却被砸毁了。

后记

“总有些美好的东西会留下来,就算是时间也最终会被打败。”

就在临洮,当我看见当地小学生在陶艺课堂上,用稚嫩的双手认真地仿制着曾生活于脚下同一块土地的5000年前先民所创造出的彩陶时,这句话突然从内心里浮现。

“彩陶之路”继续向西延伸,在前方我们又将和谁相遇?

新闻推荐

临洮公路段巩固百日竞赛成果

临洮讯(通讯员赵智)连日来,临洮公路管理段以迎接年终检查工作为目标,积极开展养护生产管理工作“回头看”,巩固“平安公路全面养护”百日竞赛活动成果。该段全力整修标准路,按照《甘肃...

临洮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洮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彩陶之路”系列报道之八临洮马家窑:“彩陶之路”上的文化艺术高地(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