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临洮新闻 > 正文

明朝广安人王德完:敢怒骂皇帝的刚正言官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7-05-13 04:05   https://www.yybnet.net/

王德完画像。李潇雪绘图

王德完墓志盖拓印。

王德完的手迹碑拓印。

读者推荐

王德完(1554-1621),字子醇,别名希泉,广安州(今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人。万历14年(1586)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兵科给事中,直言敢谏,半年上数十疏,皆为军国大事。后因上疏谈论册立太子而触怒万历帝,被打100次廷杖,革职还乡。万历48年(1620)被起用,第二年病故。

明朝的海瑞是一个为官清正、耿直不阿、敢忤龙颜的清官。海瑞去世前一年,来自四川广安的王德完考中进士。也许王德完和海瑞之间并没有交集,但王德完入仕后的所作所为,与海瑞极为相似。

王德完的工作履历表明,他大部分时间是做监察性质的言官。这样的职务,与他的性格很相配。他曾在半年里上奏数十次,谈的都是“军国大计”。虽然有的意见被采纳了,但大多数被万历帝置之不理。尽管如此,王德完仍不屈不挠地继续发挥言官本色,做好本职工作。

王德完一生勤政为民,曾上奏大骂万历帝:“民何负于君?而鱼肉蚕食至于此极耶!”听说万历帝“疏皇后宠妃子、疏太子亲妃之子”后,王德完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上疏直谏。万历帝大怒,痛打王德完100大板,“除去名籍。”

《明史》评价王德完说:“一生清廉,刚直不阿,声震天下。”

32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深造

王德完(1554-1621),字子醇,号希泉,今四川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仙鹤村汗石湾(脑)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

王德完先祖出自鼎鼎有名的山东琅琊王氏,宋朝时南渡迁入浙江,元末迁入四川,定居在广安,世代人才辈出,为官者众多,是当地的一大望族。

早在明初的永乐16年(1418),王家的王宾考中进士,后任御史,“有直声。”看来,王德完刚直不阿的性格,是有家族渊源的。

王宾的弟弟王宣,是王德完的直系五世祖。王德完的父亲王梁,通过“举孝廉”,官至宜良县(今云南宜良县)县令。

王梁有5个儿子,王德完是幺儿。除王德完外,他的其他4个哥哥也都很有出息,两个是诸生(学历至少为秀才),一个是明经(即贡生,进入京师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秀才,毕业后学历相当于副举人),一个官至兵部主事(正六品官阶)。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只要智力正常,不想读书都难,更何况王德完是一个头脑聪颖的人。

万历7年(1579),王德完与后来官至兵部主事的哥哥一起,在四川乡试中考中举人。7年后,王德完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

庶吉士也称庶常,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的意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

每次新科进士产生后,在排名靠前的进士中,选取年轻、擅长文学和书法、有潜质、才华出众的人,进入翰林院学习,这些人被称为庶吉士。

能成为庶吉士,基本上意味着今后仕途一片光明。明英宗以后,明朝有个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庶吉士又有“储相”的说法。

庶吉士一般要在翰林院学习3年。3年后,进行毕业考核,称为“散馆”,类似于毕业考试。

成绩优异的,留在翰林院任职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为留馆,相当于现在说的留校工作。

其他的人,分配到六部出任主事、御史等工作,有的被派到地方上任官,增加地方锻炼的工作经历。

王德完成为庶吉士时才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出任言官,半年里上奏折数十道

王德完从翰林院毕业后,出任兵科给事中。

给事中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言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共同监察整个国家,主要职责有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

给事中的官阶不高但权力很大,连皇帝都敢骂,其他人更不在话下。声称有病、长期不理朝政的万历帝,是明朝皇帝中被骂得最多的皇帝之一。

如御史冯从吾就给万历帝上疏说,你说你身体不好,想以此来掩盖自己不理朝政的事实,“天下后世,岂可欺乎?”

礼部主事卢红春直接揭露万历帝是在装病:你是真的有病吗?如果没病,就不要装了。

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李三才把历代昏庸君主与万历帝作比较,甚至说出“天神共愤,大难将作”的话来。

王德完也不忘凑热闹地骂道:“民何负于君?而鱼肉蚕食至于此极耶!”老百姓哪里对不起你这个皇帝了?你用得着这么鱼肉蚕食百姓吗?

王德完担任的兵科给事中,简而言之,就是监察兵部的言官之一。在这个职务任上,王德完发明了一个新词汇:三蠹。

万历18年(1590),蒙古第三代顺义王撦力克领兵犯边,攻下临洮、河州、渭源等边城。尤其是在洮州战役中,明朝军队的多个主将战死,西北震动。

王德完对军队在边防上的种种弊端看得很清楚,向万历帝上疏说,每年边防军队耗费的军饷达数百万,但士气却越来越弱,武器装备也越来越荒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王德完认为,原因在于边防守将中存在着“三蠹”,即3种“蛀虫”:一是搞欺骗,边防守将欺君瞒上;二是夸耀,他们经常用赏赐收买人心,虚报人头;三是空虚,不及时对防御进行充实。

鉴于此,王德完提出两种策略:一是目前的策略,与撦力克谨慎地遵守此前的盟约,平息战争;二是长久之策,全面整顿边防,增强战备,提高威慑力,让撦力克们不敢轻举妄动。

王德完总结说,如此一来,至少可保证100年不会爆发战争。现在边疆大臣中,有的主张求和,有的要求应战,意见都不统一,怎么能保证打得赢呢?

对王德完的看法和建议,万历帝深表赞同。

此后,王德完又上奏《十议》,对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万历帝也很为赞赏。

王德完又上书坚决抵制起用贵极而骄、奢侈无度的名将李成梁;弹劾革除黔国公沐昌祚的官职,罢免巡抚朱孟震、贾似问、郭四维,少卿杨四知、赵卿,揭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人假冒功绩的罪行。

半年里,工作狂人王德完上奏折数十道,谈的都是国家边防大事。

多数建议,都没有被万历帝采纳

不久,王德完升任户科都给事中。都给事中比给事中高一个官阶。在此任上,王德完主张厉行节俭,开源节流,以备国用。

朝廷筹备军饷,王德完上疏说,各地边防军饷增长速度太快,弘治、正德年间是43万,嘉靖年间增长到270多万,现在是318万多。照这样下去,会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负担。之所以边防军饷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被边防守将中的“蛀虫”消耗了。

王德完建议,严格管理财政支出,裁减不是很急需的款项,节俭各项开支,再严格履行屯田法、盐法,拓广财政来源。这样的话,国家的经费开支或许才有充足的保证。

王德完这些建议切中时弊、措施得力,可惜没被万历帝采纳。

万历时期,日本侵略朝鲜多年,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终止。日本派使者重提封贡要求:封王,要求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贡市,重启日本与明朝的朝贡关系,继续朝贡贸易。

对此,王德完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一旦答应日本的封贡要求,就要开通贡市,以日本人以前的表现,肯定会扰乱社会,再次形成倭寇匪患,后患无穷。

不知万历帝是否是听进了王德完的意见,反正日本要求封贡一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王德完逐渐感受到了认真做事的艰难性。万历24年(1569),他以病为由,辞职回老家。这次回家,王德完了解到了四川的诸多苛政与百姓的疾苦。

万历28年(1600),王德完回京,出任工科都给事中。自此后,万历帝似乎与王德完杠上了。王德完上疏的每一篇奏章,都没被批准采纳。

王德完重新上任,正好碰到四川有一个叫韩应龙的官员,上奏请求在四川征收盐税、采伐树木。

王德完根据在家期间了解到的情况,上奏历陈四川采伐树木、征收盐税和对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以前隶属四川)用兵的弊端。

尽管万历帝都不采纳,王德完仍屡败屡战。他又上了一道《极陈国计匾乏疏》,讲述了对国家经济匮乏原因的看法。

王德完说,近年来老是打仗,宁夏用兵花费180多万两银子,朝鲜之役用去780多万,播州之役也用了200多万,加起来就是上千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不算啥。皇长子和其他皇子册封、冠礼、婚礼的花费,竟然用了934万,其中服装费就是270多万。这些不必要的开支用了这么多钱,国家怎么能承担得起?

怎么办呢?王德完建议,精简各地织造官员,停止营造宫室,尽快完成宫殿维修工程,不再采购珠宝,宫廷采办要谨慎计划,大量发行内部债券等。

王德完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言辞恳切的话,万历帝对他只是翻了翻白眼。可想当时王德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但王德完还是没气馁,他玩了一票更大的:管管万历帝的家事。

议论皇帝家事,挨廷杖又被革职

万历帝的家事,说来挺复杂的。

万历帝的皇后王喜姐,没有生儿子。万历帝兴起而临幸的李太后王姓宫女,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朱常洛。万历帝在李太后的压力下,无奈地封王姓宫女为恭妃。

万历帝对王恭妃和朱常洛都不怎么待见,他喜欢的是郑贵妃。关键的是,郑贵妃也给他生了儿子。皇长子朱常洛迟迟不被立为太子,郑贵妃大有在王皇后死后被封为皇后、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

古代中国长期以来遵循的是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是祖制,改不得。朝中大臣纷纷猜疑,担心郑贵妃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损害国本。

王德完的同乡、西充县人黄辉,是朱常洛的老师。黄辉在与宫中太监的闲聊中,偷偷打听到了宫中的一些内情。

黄辉找到王德完说,皇帝老是拖着不立太子,一旦发生什么不测的事情,朝廷谁来主持大局呢?这些可都是要记录在史书上的,到时我们这些当臣子的脸上可没有光啊。

王德完觉得黄辉说得非常有道理,叫黄辉草拟奏章,他修改后给万历帝上疏。

这年的十月二十八日,王德完上疏《躬请驾厚中宫疏》。中宫是皇后的代称,王德完从侧面迂回作战,请万历帝厚待王皇后,不然皇长子会很为难的。

外臣谈议皇家私事,历来被帝王所反感。万历帝勃然大怒,把王德完投入诏狱拷打问讯。

王德完上疏言及此事,其实也是其他大臣想说但不敢说的。王德完入狱,引起诸多大臣的同情,工部尚书李戴、御使周盘等人上疏施救。万历帝更毛了,严厉斥责,周盘等人被扣发俸禄。

大学士沈一贯也为王德完辩解,说王皇后“近日游宴必从,尤可深信”,咱们皇上和皇后夫妻恩爱融洽,王德完那家伙是乱听坊间传言,不要理他啦。

但万历帝仍不宽恕王德完。王德完被处以一百廷杖(棍子打屁股),除去名籍,永不录用。

明朝大臣挨廷杖有着悠久的传统。嘉靖时的“大礼议”事件,四川新都人、状元杨慎10天内挨了两次,每次都差点被打死。

一般来说,打到七八十下,人就被打死了。一百廷杖是最高的惩罚数字,万历帝用在王德完身上,意思很明显:定不了你的死罪,打也要打死你!

没想到,身体倍儿棒的王德完不仅顽强地挺了下来,还创造了有明一代挨廷杖最多而存活下来的纪录。也有资料说,王德完没有挨廷杖,万历帝饶恕他了。

为平息皇储争议,万历29年(1601)十月,万历帝立朱常洛为皇太子。王德完挨那一百廷杖,算是有了一点安慰。

万历48年(1620),万历帝病重,想起了王德完,觉得他为国忠心、办事刚直,下诏起用为太常少卿。万历帝驾崩后,王德完升任左佥都御使。

天启元年(1621),王德完相继升任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就在这年年底,劳累过度的王德完病逝,享年68岁,群臣、百姓无不叹息。

王德完被起用的两年里,仍继续发挥言官本色,但主要倾向于救人。将领们打了败仗,按律该杀,他出手援救;别的言官谈论时政获罪,他也搭救。而且,每次出手相救都成功了。

王德完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大司徒,户部尚书,加封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

王德完的儿子王璟、王璲赴京扶枢回家,把他葬在出生地汗石湾。第二年,朝廷赐葬于今华蓥市明月镇石篆山西南,由王德完的好友、大学士叶向高撰写墓志。

名菜夹沙肉,据说是王德完发明的

王德完被革职后,回到家乡汗石湾,过了长达20年的休养生活。他以考古、著书为乐,先后在广安、渠县等地捐资办学,还乐善好施,救济穷苦百姓。

如今,当地有不少关于王德完的遗迹和传说,如翰林洞、汗淋石、洗马凼、双井等。

川东北一带的名菜夹沙肉,据说就是王德完发明的。

相传王德完回家后,喜欢吃肥肉,但肥肉又太油腻。他想了个办法,把肥肉切成薄薄的两片,在里面装入由炒饭豆、炒绿豆、橘饼、冰糖、红糖等混合后磨成的粉子,放在蒸笼里蒸熟后食用。

这种技艺被大家传承开来,就称这种肉叫夹沙肉,又叫尚书夹沙肉。

王德完在广安还有两处故居。一处是广安城中的涵虚园,即现在的广安区委所在地。万历24年(1569),王德完称病请假回家,就暂居在这里。

另一处故居,是今广安城北郊外岔路口邓家码头旁的杨森花园。

2015年7月20日,广安发现两块王德完的手迹碑。一块为蔺公生祠碑,写于万历19年(1591);一块为紫金桥碑,是王德完在万历29年(1601)为紫金桥作序并书写的碑文。

叶向高为王德完撰写的墓志墓碑,如今被收藏在重庆市博物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新闻推荐

1.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

临洮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洮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维护生态宜居环境2017-04-28 15:06
评论:(明朝广安人王德完:敢怒骂皇帝的刚正言官)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