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马衔山之巅,向西南眺望,会隐约看到一条银色的带子,它就是洮河。
孩童时代就听说过引洮河水,村里七八十岁的这一档男人,很多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过“洮河工地”,引过洮河水,最终无功而返。“开大会,表决心,插红旗,住帐篷,吃炒面(炒熟的小麦或青稞磨成的面粉),抡大锤,握钢钎,点炮捻,炸石头,抬石头,砌石墻,打大夯,唱打夯歌……”我听过他们讲述的劳动场面和故事。这项工程1958年6月开始,十几万建设者立下了“水不上山不回家”的誓言,在洮河畔向世人宣示了大干苦干的决心。工地上,人们用镢头、铁锨、铁锤、钢钎开凿渠道,用架子车、马车运送土石,用石杵石夯筑就河床,用石头沙土建筑堤岸,因工程规模过大,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国力民力不支,于1961年6月被迫停工。
半个世纪以来,引来洮河水,成了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人们的梦想。
2016年5月的一个双休日,我在兴隆山脚下的南坡湾看到了“引洮工程”的一个场面。
这里要修一座大型的蓄水池,十几架挖掘机在不同的地方挥动钢臂,挖土装载,几十辆大卡车在
向外运送土方。工地上看不到人影,只听见隆隆的机器声。已运出的土石在麻家沟、万家庄数十亩的田地里堆起了两座崴嵬之山,还有大量的沙土被运到县城东郊的沟壑填埋。我们村离南坡湾四五里路,白天看得见工地上空的尘雾,夜晚听得到车辆马达的轰鸣,工程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国力强盛,生产力发展,引来洮河水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洮河水大吗,洮河水清吗。9月24日,天气晴好,我和三位同事驱车去临洮旅游,看洮河。
早晨,从县城出发,经兴隆山、上庄、黄坪、峡口、八里铺,一路走走停停,中午,到达临洮县城。游城隍庙,逛县城公园,进专卖店欣赏洮砚,吃当地风味小吃,下午两点去县城西郊看洮河。
这里的河面舒缓平静,河水算得上清澈,一米多深,隐约可见河底的沙石,偶尔有半尺长的鱼儿跃出水面。河面很宽,一百多米,涟漪闪烁,星光点点。这边是高楼大厦,精心铺设的滨河路、河堤石阶,供人们小憩的石凳石几,仿真木河栏,一派城市风光,彼岸是原生态的山坡沟壑,清幽碧绿,原始自然,使这一段洮河独具情韵。
一片落叶顺流漂下来,我在岸边与它齐步走,我用正常的速度步行,行了十多步,回头一看,落叶被远远地抛在后边,河流真是缓慢,我想,大概是她从遥远的青海西倾山启程,曲折东流,过碌曲、临潭、卓尼,至岷县茶埠急促转向西北,穿九甸峡,出海奠峡,行程千里,至临洮盆地,想在这儿歇一歇,看一看城市风光,攒足了劲,继续向西北逆流,于永靖刘家峡汇入黄河,奔流至海,因而,此刻步履舒缓。
这段洮河,南北流向,东西为岸,东岸是临洮,西岸是康乐,我们沿着东岸自北向南,缓步行走,一路闲聊引洮工程,欣赏眼前的景色,感受河水带来的习习凉风,在岸边走了一个多小时,才驱车返回。
国庆长假,我再次散步到南坡湾引洮工地,广阔的田野已成了巨大的盆地,站在盆地边缘,闭目遐想,仿佛一渠清澈的洮河水从兴隆山涧濯濯而来,盆地宛如湖泊,湖水清澈,波光潋艳,鱼儿跳跃,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沿岸绿柳成阴,湖光山色,美如江南。
我也在想,这蔚为壮观的蓄水池,算得上榆中的都江堰,像岷江水润泽成都平原一样,清冽甘美的洮河水在这里储蓄,源源不断,淙淙流出,惠泽榆中山川。
新闻推荐
时,因车辆的后牌照被用一条红色毛巾遮挡而被查处。交警称,如果认定驾驶员故意遮挡号牌,将对驾驶员处以200元罚款,并记12分的严厉处罚。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张鹏翔
8月24日上午,市政大坡路段,一辆褐色轿车上坡时,因车辆的后牌照被用一条红色毛巾遮挡而被查处。交警称,如果认定驾驶员故意遮挡号牌,将对驾驶员处以200元罚款,并记12分的严厉处罚。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张鹏...
临洮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洮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