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临洮新闻 > 正文

非兰籍孩子家长的心酸与无奈:“我的孩子到底该去哪儿上学”

来源:西部商报 2016-07-19 18:25   https://www.yybnet.net/

■一方面是城市小学阶段生源数量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仅城关区就有3.6万流动人口子女分布在各校,教育资源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如果按照一所学校容纳1200名学生来算,城关区需要新建30所小学才能满足现在的就学压力

“我们的孩子去哪里上学?”这个7月,许多非兰籍的家长都在问这个问题。

2016年7月10日,兰州市小学入学报名正式开始。来自不同地方的非兰籍家长们怀揣着兰州市教育局要求的“四证”到各个学校给孩子报名。但在户籍与居住地一致优先的原则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无奈地止步于不同学校加设的门槛前。这给许多非兰籍家庭带来同样的困境:他们的孩子在兰州上不了学。

回老家上学,还是守在兰州没有学上?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似简单,但选择的背后,是非兰籍家庭的心酸和无奈。城市的中优质学位背负着随迁子女的前途、命运……但在教育资源并不均衡的当下,这些负担似乎太过沉重。  

本报首席记者  唐学仁

疑惑 孩子该去哪儿上小学

7月12日下午5时,距离兰州市城关区幼升小信息采集系统关闭还剩一个小时。

王淑华站在东岗小学门口大汗淋漓,比起天气的燥热,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艰难的时候。“排队整整三天,孩子依然报不上名,这心快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7月10日至12日,是兰州市城管区幼升小信息采集的日子。从10日早晨6点开始,王淑华就拿着必带的“四证”等待在校门口。但被学校告知要先给本地户口的孩子报名。她只好继续排队苦守,等到12日轮到她时,却被告知名额已满。在东岗小学门口,和王淑华一样的非兰籍人员有100多人,在学校加设门槛并层层筛选后,这些随迁子女中的30多人终于报上了名。但剩下的和王淑华一样的非兰籍随迁子女被拒之门外。

7月13日早晨,小雨。

被拒之门外的家长们聚集在学校门口,希望校方给孩子一个上学的机会。“我们的孩子去哪儿上学?”她们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

早在7月6日,兰州市公布了小学入学报名时间。其中公布中还规定,小学一年级招生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提供“四证”和未入学证明。王淑华和丈夫早早就去老家办好了相关手续。但在报名时,她的这些证件却不符合“规定”。和王淑华一样,当天因许多证件不合格不能给孩子报名的家长们一下子觉得问题严重了。大家冷静下来,开始商量对策。陈平也是这里的一员。他毕业后留在兰州一个私营企业工作8年。他的孩子读了3年的幼儿园,今年正到了幼升小的时候。得知自己的暂住证不合格,要办居住证,他又搜集了房产证、小区证明、就业劳动合同、个人所得税和水电费发票,希望可以派上用场,然而结果并没有改变。陈平很无奈:“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兰州生活了8年以上,为什么不可以?” 

无奈 有限名额下的入学压力

这是王淑华经历过的最焦急无奈的7月。整整一个星期她都没有去汽配店铺打理生意,她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每天清晨6点起床,她看一看熟睡中的6岁的小女儿,然后拿着红领巾和写着“我要上学”的白纸,与其他家长们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到区、市教育局希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心里很自责,没有提早做好准备,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她说。实际上,早在4年前,王淑华的孩子只有2岁时,她已经开始考虑孩子上学的事情。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她和丈夫租下了两室一厅的学区房,给孩子找了附近最好的幼儿园。可是现在看来这些努力似乎是白费。

尽管家长们一再地互相提醒,要克制自己、理性地表达诉求,但在和学校工作人员交涉时依然忍不住大吵大闹。直到学校将招生名单公布后,她们感到了绝望。“时间来不及了,可是我们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王淑华说。由于一直不停地在说话,她的嗓子有些哑。她把背包里的面包拿出来看了一眼,面包已经有些味道,她又塞了回去。

同样的情景发生在盐场堡小学。许多非兰籍家长听说学校压缩招生人数,在报名前4天就开始排队苦守。家长们带着小板凳、背上水瓶围在校门口。许多非兰籍家长因为手续问题无法报名而情绪激动。盐场路街道、盐场堡社区以及盐场路派出所人员一度介入协商。

但对学校来说,在有限的名额之下,也是无能为力。校长王力告诉西部商报记者,今年盐场堡小学并没有压缩班级,反而增加了一个班,这样下来,预计今年可招录140个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尽管如此,这还是无法满足非兰籍随迁子女入学。

“我们已经没有希望了,我们绝望了。”王淑华说,她特别想嚎啕大哭一场,在这个城市奋斗了这么多年,到头来孩子却没有资格上学。 

矛盾 再分配就意味着搬家或回老家

这些天王淑华被邻居们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王淑华老家在榆中北山,和丈夫经营汽车配件,在兰州居住了10年的王淑华一直都觉得自己早已是兰州人,但在孩子报名的那一刻起,她才意识到孩子无法在这个城市入学。

“来兰州打拼都是不容易的,我们也是一路艰辛走过来的。我们举家过来。老家房子倒塌,地也荒了,不可能再回去了。”如果女儿回老家上学,就意味着公婆要回去,王淑华担心的是,老人无法照顾好孩子,当然也不愿意家里人面临分离的局面。“孩子只有跟着父母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都是在兰州土生土长的。回老家上学,对孩子来说人生地不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同样的问题,陈平也被问了无数遍“为什么不回老家上学”。

“要是家里什么都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出来?”陈平老家在定西市临洮县,家里房子很小,如果全家人都回去,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的弟弟在西安打工,老家只剩下70多岁的父母,孩子回家后会就成为留守儿童,没有人照顾。

陈平的儿子豆豆一直很活泼淘气,可是最近几天他发现豆豆很乖,他出门时豆豆都会哭着说,“爸爸,再见”。每天回家,豆豆都会问他一遍,“爸爸,通过了吗”?他对陈平说:“爸爸,就算不上学了,我也不离开你。”

陈平听了很心酸,他不希望儿子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到这些,但这些都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经过家长们的努力,城关区教育局回复:为了保证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可上,没有报上名的家长可前往城关区教育局登记信息,最后由教育局统一分配。 但这些家长们却又陷入了另一个迷茫和焦虑:重新分配,是不是就意味着得随孩子的上学而搬家,如果孩子没法入学,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要回农村上学,面临着和他们分隔两地。城关区教育局副局长苏永军向西部商报记者诉苦:“就兰州市幼升小来说,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了城关区,学校就那么多,容量有限,孩子们在哪上课?师资力量从何而来呢?”苏永军说,“四证”只是个形式,关键的问题还是城市学校的容量已到极致。

现状

一方面生源数量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幼升小在每个城市,历来都是一场大战,每年都能听到不少家长诉苦。与需求相比,供给却相对不足。

兰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人承认,一些区域学位紧张和班额增大的趋势客观存在。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拥进城市,这对城市教育来说,显然是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目前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数量超过14万,仅城关区就有3.6万流动人口子女分布在各个学校,最少的学校也占在校人数的40%,多则100%。如果按照一所学校容纳1200名学生来算,城关区需要新建30所小学才能满足现在的就学压力。

城关区东岗小学校长魏宏舜说,并不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故意设置门槛为难家长们,实在是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僧多粥少。东岗小学今年也是增加了随迁子女的招收,比去年多了100个名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需求。“学校的容量就那么大,即便是全部报上名来上课,这些学生往哪里安顿?”

面临如此庞大的教育需求,一方面是城市小学阶段生源数量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个值得提及的现象是,城市小学被挤爆,而农村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在教育公平与地方利益的两难处境下,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平等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

兰州市城市学院教授王恩涌认为,政府一方面要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但城市的接纳却相当有限,面对如此大的需求很难两全。王恩涌担忧地说,这些6岁的、或者要上初中的随迁子女可能根本不能理解为何自己需要离别父母,离别从小生活之地而回到陌生的老家去。

不得不承认,均衡教育逻辑在不断的提及和缠绕中,依然焦虑,但却攸关公平。

新闻推荐

魏玉川荣获感动甘肃·2014’十大陇人骄子称号

【本报讯】“工行杯”感动甘肃·2014’十大陇人骄子2月10日晚揭晓:才让旺杰、刘兴贵、郭大权、李平、魏玉川、曹锐、骆牧渊、李杰、裴正学、柴生芳十人获得“工行杯”感...

临洮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洮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百姓谁不爱好官2014-09-24 19:01
猜你喜欢:
评论:(非兰籍孩子家长的心酸与无奈:“我的孩子到底该去哪儿上学”)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