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魏老向记者讲述了70多年前那段历史。 抗战时期的李普、杜文学、王文琳、魏发科四位好朋友,后来都成了地下党。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江山多骄。经历抗战时期的人们许多已经作古,健在者也已是耄耋之年。我作为临洮抗战时期的见证人之一,对于那一段历史至今难以忘怀,感慨万千。” 今年已经93岁的魏发科老人说。1937年,作为小学生的魏发科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后来又以地下党身份参加了解放战争。1987年5月离休,现居临洮县城。8月13日,记者去采访时,魏老打开话匣子,讲述了70多年前那段历史。
临洮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临洮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活动,县民众教育馆将每晚通过收音机收听到的战争进展情况,以“战报”形式于次日上午10时左右在县政府门前公布,引来四乡群众观看。同时,县城还放映中国前方将士在冰天雪地战斗的场面和淞沪抗战中我军健儿英勇砍杀日寇的无声电影。
除了政府的宣传,从兰州迁来临洮的学校宣传队,也经常向民众散发宣传材料,教大家唱抗日歌曲,并深入农村宣传抗战,还积极帮助各学校组建了宣传队。
“最可恨狗汉奸,卖祖国杀同胞,为的是几个钱,到后来抓住了,送他上西天,留个臭名万古传。”这是兰州各大学的宣传队来临洮活动中的唱词,他们还演街头剧、教群众唱歌,克服困难深入边远乡村进行宣传。记得一次他们在大街的水井旁表演阻止汉奸投毒的街头剧时,周围群众信以为真,竟要送他们去警察局,后经解释节目才得以继续进行。当时“妇女们最爱唱‘七七\’卢沟桥日本兵变了,杀了人放了火又把房子烧。前方我将士勇敢杀敌人,看他们一个一个眼发红活活像关公。”学生们经常唱的是《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了最后关头。土地被强占,同胞被屠杀,我们再不能忍受也不能等候,亡国的条件决不能接受。” 魏老说。
学生组团奔赴外地宣传
“‘七七事变\’那年我才15岁,在定西临洮正德职业学校四年级读书。当时,耳闻目睹了战时临洮的社会状况,并积极参加了抗战宣传活动。”魏老说,他所在的正德职业学校四年级全班有近20个学生,按照学校安排,挑选出了15个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步行去康乐县景古城杨家河开展宣传活动。
“我们出发时情绪高啊,又跳又唱的,但一过洮河浮桥,我们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走到西乡二十铺时,年龄小的几个学生脚上打了泡,行走艰难,年龄稍大的学生和老师就扶着他们走。”魏老想起那段情形,笑了起来。“后来,好不容易到了康乐县城,稍事休息后,县长派来一辆牛车让受伤的同学乘坐,其余的师生跟着车走,傍晚时分抵达杨家河。”
村子里早就接到县上通知,已做好准备,又累又饿的师生们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饭后就给群众唱起抗战歌曲。第二天正逢杨家河庙会,邻近村庄的农民走山路穿树林来的很多。“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同学们唱起了《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除了唱歌,我们还演讲日军的暴行,很多在场的人都受感染了。”魏老说,后来康乐县的学生宣传队也唱着歌曲参与进来,会场气氛更热闹。”两县师生联合,又是唱歌,又是讲演,热闹了一天。第三天清晨,两县的师生联合唱着歌曲和当地村民辞别,前往康乐县城。这天恰巧赶上康乐逢集,魏老他们一行又抓住机会,宣传了一个上午,下午才返回临洮县城。“这次宣传回来后,我和一起去康乐的李普、杜文学、王文琳三位志趣相投的同学合照了一张2寸照片,留作纪念。”采访中,魏老拿出那张他至今仍保存的照片给记者展示。
日机空袭下的临洮
战争开始后,随着兰州的战略地位提升,日军为了干扰后方生产生活,切断物资供给线,多次轰炸兰州,日机也曾三次经过临洮。魏老说,最后一次日机来袭时,在新添叶家坪投了一枚炸弹。
为了给群众普及防空知识,兰州的空军部队将一架飞机降落在临洮东飞机场,供城乡群众参观,空军官兵还现场讲解相关知识。当时,临洮县城里也有汉奸,为了防止汉奸投毒,全县城乡所有的水井全部都加了盖子,晚上上锁,专人值守严防陌生人接近。此外,县里还将18岁至45岁的男子编为国民军(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中学也实行军训,小学里实行童子军训练,主要学习绑担架、救护伤兵、防空和防毒等战地服务技能。魏老说,他们当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防空演习。
(感谢临洮县政协文史委张晓东对采访提供帮助)
文/图 本报记者 赵野
新闻推荐
男子坐在窗台上不愿下来。本报首席记者 张学江 摄 本报讯(首席记者张学江)9月23日下午1时许,在城关区五里铺金生大厦14楼窗口,一名男子坐在窗台上双腿悬空,现场消防及民警众多人...
临洮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洮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