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临洮新闻 > 正文

哥舒翰纪功碑从岳麓山顶俯瞰临洮县城秦长城遗址姜维墩

来源:兰州晨报 2015-06-06 10:26   https://www.yybnet.net/

哥舒翰纪功碑 从岳麓山顶俯瞰临洮县城 秦长城遗址 姜维墩 洮河流日夜(此图由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拍摄) 芍药。花卉成为临洮的新名片 马络头饰,或许曾经浴血沙场 铜戈如林 唐代三彩胡人牵驼俑,丝绸之路的另一种阐释 铜斧、铜凿、铜锛,萧杀之气今犹存

陇西重镇狄道城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洮。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就在此设立了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公元前280年,秦昭王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

此地自古为西北名邑、古丝绸之路要道。由于临洮特殊的地理位置,临洮成了边关要塞、战场的象征,成为诗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特定意象。“临洮”一词也如“玉关”、“阳关”一样,在唐代边塞诗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指代,以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地理风光和民族风情,成为唐诗边塞意象群中重要一员。

“临洮”这个地名为什么一再出现于唐朝边塞诗人笔下?

快到农历的五月了,每次去早市,都被市场摊位上香气浓郁的沙枣花和带着露珠儿的牡丹、芍药所吸引。向摊贩问及它们的产地,他说,这些花儿都是一早从临洮拉来的。于是,一把沙枣花、两束牡丹,还有几束芍药,把它们都带回了家。静置于透明的玻璃瓶中,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浮动的花香。在花香中,读到了唐代诗人马戴的一首《出塞词》: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马戴似乎并不知名,但这首诗歌却饱含了一种男儿慷慨激昂的意气,让人颇为喜欢。

临洮县城距离兰州100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可以当天往返,已纳入了兰州的一小时经济圈,是兰州的南大门,称之为“兰州的后花园”。如今如此便捷的交通,联通着兰州和临洮,凡是东来西往,临洮是必经之地。

路况很好,我们的采访车几乎没有停歇,眨眼间就到了临洮,到了这个古称狄道的城镇。

翻阅了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昌龄、李白、高适、岑参曾先后到过临洮,写下数以百计有关临洮的边塞诗,其中有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成为临洮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临洮”这个地名为什么一再出现于唐朝边塞诗人笔下?记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5月31日,记者一行赶往临洮县,试图揭开这其中的谜题。

临洮于我,是熟悉又陌生的。我知它是边陲重镇,自古就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这里曾经发生过众多的战役,也曾是文人笔下塞外诗词的原产地。

唐代的边塞诗,大都充满着一种豪放、悲壮的英雄主义气概。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大唐盛世,国力空前强大。君王们希望彻底解决自汉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央政权的边患,拓展疆土,打通商路,联通八方,威服四海。诗人们渴望到边塞去,胸怀着一种气吞山河、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青史流名。像战马一样驰骋疆场;然后像大漠般苍凉,霜风般肃杀。

临洮古称狄道,是古代狄人进入中原的通道。秦汉时期,这里曾是陇西郡的郡治,向来被称为“襟带河湟,控御边夷,为西陲之襟要”。所以,传统夷夏交锋中,“大约据狄道,则足以侵陇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齿之虑矣。”至唐朝,既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又是与吐蕃交流的通道。随着吐蕃内部的统一强大,有了与唐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临洮便有了特殊的边防意义。“唐拒吐蕃,临州其控扼之道也。临州不守,而陇右遂成荒外矣。”由于临洮特殊的地理位置,临洮成了边关要塞、战场的象征,成为诗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特定意象。“临洮”一词也如“玉关”、“阳关”一样,在唐代边塞诗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指代,以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地理风光和民族风情,成为唐诗边塞意象群中的重要一员。

临洮这一地名,让许多人都感到一头雾水,它在历史上变迁的经过实在过于复杂……

狄道,古代为狄人所居,故名狄道。

而使临洮最为出名的,是在唐代,它成为军事边陲重镇的历史作用。

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此时起,临洮就开始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随后,为了抵御外族侵略,制南牧之患,稳定边疆,秦昭王始修长城,而陇西郡的首府临洮就成为了战国秦长城的起点。如今,临洮境内还遗留着秦长城的一段,虽历经千年风雨,但是雄姿依旧。

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宋置西周,治所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早在三国时期,临洮就是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名将姜维九伐中原,皆取道于此,数攻狄道,故民间将今临洮城东岳麓山巅烽燧称为“姜维墩”,也是陇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哨”。

汉代,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路”,临洮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膏腴之地”,其南线、中线均经临洮而过。古陇西指的是战国、秦汉至唐初先后以狄道、襄武(今陇西)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自战国秦昭王二十七年至唐高祖武德三年,临洮和陇西先后作为陇西郡郡治长达千载。

临洮县委外宣办主任漆勇说:“临洮这一地名,让许多人都感到一头雾水,它在历史上变迁的经过实在过于复杂,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在不同的时期,曾经有过多次变动。”

最早的临洮之名,见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据《汉书·五行志》载:“是岁,始皇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迁其民于临洮。”《史记.始皇本纪》:“赐长安君死,斩其军吏,迁其黔首也。”这次事件的结果,也可说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实边”大移民。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地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这里的临洮是秦王朝疆域的最西陲。同书《蒙恬传》:“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十万众,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这是说秦长城的最西起点是在临洮。《汉书·五行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以上不论是徙黔首、筑长城还是见长人、秦西陲的记录,都是指现在的岷县,因为《文献通考》释云:“岷州,蒙恬将军筑长城之所起也,即秦之临洮境。”

自秦汉以后至两晋,岷县一直称临洮,西汉时,还是南部都尉的驻防地。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临洮郡,属河州,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才将临洮改置岷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将岷州改称临洮县,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又将临洮县分为临洮、政和二县并重设岷州。

陇西郡的治所自秦以降,一直在狄道(今临洮县),至晋惠帝时,始改陇西郡为临洮郡,治所仍在狄道,其辖境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的临夏、临潭、临洮、岷县和青海省的贵德、尖扎、循化等地,这里所说的“临洮郡”,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郡的名称罢了,而临洮县仍然是指岷县。十六国前凉张骏时,又改置临洮郡为武始郡,至唐天宝三年(744年),又称狄道郡,治所仍在狄道县。至于狄道,它一直是陇西郡的首府所在地,晋时曾改称武始县,隋时复称狄道。唐代乾元(758-760年)时改称临州。

徜徉在临洮县城,感觉它会在蒙蒙的细雨中睡去。

那种雄阔深沉的边塞诗意味又在哪里呢?

在多年的《西部地理》采访中,记者在查阅与甘肃相关的资料时,常常看到一些名词,诸如“关陇”、“熙河”、“河湟”,发现准确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将纷乱的历史线索归拢梳理明白。

徜徉在临洮县城,感觉它会在蒙蒙的细雨中睡去。那种雄阔深沉的唐之边塞诗意味又在哪里呢?

我们把临洮放在“河陇”之地中观察,一切都一目了然了。

唐朝时河西、陇右两道分治,并称“河陇”,其地理位置包括了今甘肃、青海、陕西和新疆的各一部分,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吐蕃如果控制了河陇地区,便能轻易切断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又能将此地作为进攻唐朝心腹地区的跳板,因此大唐对河陇地区断然不容有失。基于同样的原因,吐蕃人也看到了河陇地区的重要性,以及该地与西域地区的主从关系,因此其战略意图非常清楚:即先蚕食唐朝边境的军事据点,然后重点夺取陇右,遮断河西,进而孤立西域,尽得其地,之后再将势力范围推进到陕西一带。

唐自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自灵武称帝,遂将西陲精兵全部东调,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人乘大唐王朝内乱,不仅先后占据了熙(即狄道)、河、洮、岷、兰、鄯(今西宁)六州,还入侵大震关(在今六盘山之西)直逼唐朝的帝京。以上六州在此后三百多年被占据,直至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神宗听王韶之策,始全部得以收复。到南宋以后,这一带地方被金朝占领,并在狄道设立临洮府,下辖三县,于是,临洮一名便与狄道发生关系,但并没有一个叫临洮县的地方,它不过如古代的陇西郡一样,并无真正的陇西这一县名是一样的。以后至元、明、清各朝,都沿金朝旧制,临洮府的府址一直设在狄道。至于狄道县改称临洮县的时间,那已经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事了。

漆勇说,说到临洮和唐代边塞诗的亲密联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一位末路英雄——哥舒翰。如今的临洮县城内,还保留有一座纪念哥舒翰军功的《哥舒翰纪功碑》。

在边塞诗中,我们还会读到《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诗不仅是颂扬了哥舒翰的武功,也反映了当时甘肃南部一带的复杂民族矛盾,哥舒翰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个将领,当时任陇右节度副使驻跸于狄道,不过这首诗中所指的临洮又是另一个地方。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在洮州(今临潭县一带)设临洮郡,但这是郡名,当时并无“临洮”这一地名,岷州一部也由其管辖,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旋即废除,唐玄宗天宝元年,复在临潭设临洮郡。所以唐时的临洮应泛指洮、岷一带,而不是现在的临洮县。

哥舒翰,曾在洮河的上游进行过一次著名的石堡城战役,战场就是现在卓尼县的羊巴村一带,与他隔河相望的地方,还有当时的一处古战场,现在称“古儿战”,唐人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是对这次战争的描述。《哥舒歌》中的临洮实际上是颂扬这一场惊心动魄、死人无数的战争,所以“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诗句,是指现在的岷县、临潭、卓尼一带。

因为哥舒翰当时驻跸于狄道,《哥舒翰纪功碑》矗立在如今的临洮县城的街道中心,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如今依然矗立的《哥舒翰纪功碑》,浓缩着末路英雄悲壮的人生

在县城南大街上,我们见到了这座石碑。如今的哥舒翰碑仍然保持着一种巍峨、从容的气度,它与周围的街巷房屋融于一体,却又相对独立,坐北向南,肃然屹立。碑额、碑身、碑座均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身高4.25米,座高2.4米,碑宽1.84米。据考证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余年。青砖碑座托举着高大的碑体,碑正面刻文12行,为隶书,字体遒劲,笔力雄健。额刻有云纹和盘绕的蛟理,据传碑文为唐明皇御笔,只因长期的风雨剥蚀,岩石风化,仅存50余字。用相机的镜头拉近细看,在仅存的文字当中,依旧能辨认出“哥舒翰”三个字,而根据张维《陇右金石录》里的考证:“此碑系为哥舒翰纪功所作。”

既然是为哥舒翰纪功所作,那么哥舒翰又为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在临洮为他修建一座如此高大的石碑来纪念。

这就要从哥舒翰这个人来讲起。

哥舒翰,突厥人,突骑施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他世居安西(今新疆库车),他的母亲尉迟氏是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王的公主,天之骄子,家境豪富,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哥舒翰文武双全,仗义重诺,显示了非同一般的资质,但由于他喜欢喝酒赌博,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出息。四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他按照汉家礼节,在长安客居三年,却为长安尉所轻视。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到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军攻取了新城(今青海门源),王倕把这里交给哥舒翰经营,哥舒翰治军有方,号令严谨,“三军无不震慑”,从这里开始了他的名将之路。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在潼关战败,部下叛变,哥舒翰落入叛军之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在洛阳自称皇帝。唐军集结几十万兵力,加上数千勇猛善战的回纥骑兵,采用梯次配置、两面夹击的战术,接连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大败之后,逃往邺城固守,临行前,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哥舒翰一代名将,死得如此窝囊,他屈节求生,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一代名将最后末路消逝。

如今依然矗立的哥舒翰纪功碑,浓缩着末路英雄哥舒翰悲壮人生的辉煌。

《哥舒翰纪功碑》将大唐的武功推向了极盛,四海归心,天下一统,由于皇权制度不可避免的缺陷,大唐盛极而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哥舒翰死不逢时,晚节不保,一世英名,化为流水,在哥舒翰死后,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悄然落下了帷幕。

沿着洮河水,我们最后去往临近县城的名为曹家坪的台地。这里有临洮全县最大的牡丹园,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让人惊叹的树龄400年的野生牡丹。虽然牡丹花期刚过,但是园里还依旧花香袭人,饱满的牡丹籽、油绿的枝叶在百年的老枝上,还繁盛的生长着。这里的花,不同于在兰州市场上买到的,那些花儿没有根,只能依靠清水开过花期;而这里的牡丹芍药,有根,从叶到花,都透着精气神。

此时,我们感觉到“临洮”这朵唐代边塞诗中的超凡意象之花,已然采撷到了。

新闻推荐

犯罪嫌疑人指认食盐制假窝点本报记者谭安丽摄记

犯罪嫌疑人指认食盐制假窝点。本报记者 谭安丽 摄  本报讯(记者谭安丽)近日,甘肃省盐务管理局兰州分局盐政执法人员在兰州盐业市场执法检查中,查获安宁、西固等地的小餐馆使用假...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哥舒翰纪功碑从岳麓山顶俯瞰临洮县城秦长城遗址姜维墩)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