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闲逛旧货市场,不料竟有新发现。
市场一隅,一张折叠床,一堆纸片:烟标、火花、布票、粮票……对好家们而言,自然各有侧重。四五个人围着乱翻,凑过去,看到一些单据,有大有小,有毛笔钢笔写就的。去时已经十二点多,晚了。这玩意下手要早,双休日,有人早上八九点就到了。先到先挑,自然有好货。捡起一张瞅瞅,有“洮沙”字样章子,有戏!
查资料得知洮沙是甘肃一个小县,原名沙县,1913年设置,1950年并入临洮县。看单据日期,大多1951年的,单位或为洮沙中学,或为临洮中学。算算,至少也有六十年了,能保存下来真是不易。这东西多是某单位装修时,清理资料室、图书室的“垃圾”。在旧货市场也不值钱,一条一块五到两块。内容比报告总结之类东西有看头,属历史的细节。
且不说这些虚意思,即使为这一张张六十年前的纸,也不能放过。林林总总,挑了二十多张。胖胖的老板打心眼里死不降价,嘴上却故作大方说给60元算了。我也懒得讲价,存了六十年的纸片,得之不易。成交!
过后听朋友说买贵了,又有点肉疼,但一张张仔细读下来,收获颇丰。
“四月十五日,红绿油光纸九张九仟元,宣纸两张三仟元。”
“五月六日,木柴一背(背篼)五仟五佰元。”
“六月十八日,两斤清油,计价两万两仟元。”
“六月二十五日,劈柴两百三十斤,两万五仟三佰元。”
“管城烟二十支,三仟五佰元。”
“群力烟二十支两仟元。”
“六月九日,面条六碗半(每碗两仟五佰元)计一万六仟元,小字注明,端午节辛店(临洮一小镇)用。”
这是生活的最精确记录。从内容及印章看,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51年-1954年)所记,钱数为人民币旧币,即1948年12月到1955年2月间流通的第一套人民币,后按10000比1兑换。
生活用品中,红绿纸油光纸为0.9元,烟一支0.02元,一斤清油为1.1元,一碗面则为0.25元。一所县重点中学,招待客人竟然零散购买烟,而且登记得清清楚楚。可见,当时生活虽窘迫,但在细节上却一丝不苟。
每购物回来,账单总是被丢弃垃圾桶。现在想想,是不是也该保存点生活细节,以供多年后的自己回味。
新闻推荐
“路遥文学奖”在京启动关注现实主义文学 由《西部时报》和《收藏界》周刊等共同发起的“路遥文学奖”9日在京启动。 “路遥文学奖”为纯文学公益性质,旨在传...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