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黄河三角洲,气温有所下降,却因为一场研讨会而变得气氛热烈、生机勃勃。
11月22日至24日,第一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东营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东营,围绕资源环境、生态农业、区域发展等问题,共同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
这无疑是一场百家争鸣、智慧碰撞的学术盛会,也是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交流合作的宝贵平台。借助这场研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发展需求深度结合,将有力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助力实现“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
专家学者齐聚东营: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把脉”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主办,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东营市科技局、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东营市科协、东营市农科院、东营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联合承办。
11月23日全天,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植物资源利用、水文水资源、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话题作专题报告,并现场解答东营企业的问题。24日,专家一行赴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三角洲,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也是研究三角洲形成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天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廖小罕在致辞中表示,基于黄河三角洲的特点和需要,本届论坛主要聚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演变、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布局与升级等重大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借鉴和探讨国内外三角洲发展经验,重点研讨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记者在现场发现,邀请的5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南京土壤所、武汉水生所、合肥智能机械所、烟台海岸带所、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及中国农科院、国家林业局盐碱地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滨州学院等,东营市相关市直单位、市级以上重点涉农科研单位、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派代表参会。专家学者们不仅为区域发展“把脉”,也为企业家解答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迸发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合作的热情。
两项倡议、两个签约:
建设乡村振兴的“黄河三角洲样板”
论坛期间发起了两个倡议——— 设立国际三角洲常设论坛倡议、打造黄三角产业联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东营市政府倡议,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设立国际三角洲常设论坛,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会主席刘高焕在宣读倡议书时表示,国际三角洲常设论坛的设立,将进一步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到黄河三角洲合作交流,打造科技创新与人才高地,服务于黄河三角洲科学与技术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
此外,由于中国科学院正在与山东省共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将组织院内20多个研究单位、30多个研究团队、近百项农业科技成果在工程实验室科研基地进行系统化、工程化集成创新,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及试验示范综合研究基地。为了将相关成果进行高效转移转化,在论坛上,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倡议成立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将组织东营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提升联盟成员企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和产业服务能力,增强黄河三角洲区域农业的特色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建设乡村振兴的“黄河三角洲样板”。
11月23日下午,论坛还完成了两项签约:东营市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约设立“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并为其揭牌,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正大集团共同为一万吨大虾产业链项目签约。
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院长孙志刚表示,本届论坛将帮助科研院所、高校与东营开展广泛深入的项目合作、技术对接,推动专家的科研成果、技术创新在东营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动东营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李晓琳 张振)
新闻推荐
□白聪聪庞占英产业是决定城市发展、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地区要实现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发展,重点在产业,难点在...
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