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我的妈妈响应号召,从天津下乡到了聊城。直到1974年的春天,一封电报送到了妈妈手中,电报上赫然写着五个字:“母病危,速归。”手握电报的妈妈心急如焚,可是,从聊城到天津四百多公里的路程啊。
当时聊城不通火车,也没有直达天津的长途客车。妈妈先乘车到禹城,从禹城转火车去天津。到了禹城火车站才发现,候车的人不亚于现在的春运。一位去哈尔滨的乘客说,他已经等了两天,还没买上票。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拿着电报去值班室找站长帮忙,几番周折才得以踏上回家的路。遗憾的是却没能见到姥姥最后一面,这也成了妈妈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
时光荏苒,历史的脚步走到了2016年11月份。刚上大学不久的女儿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上写着“我想你们了。”收到明信片,我坐不住了,马上炖了一锅排骨准备给她送去。乘高铁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到了南京。当女儿吃着冒着热气的排骨,我想起了姥姥和妈妈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
四十多年前,四百多公里的路程让一对母女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永远阴阳两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八百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被先进的交通缩短到一顿饭的距离。从妈妈心急如焚地坐不上火车,到今天我们说走就走,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短短四十年间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真的是太贴切了。
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一名筑路工人,非常荣幸地参与济聊高速的建设。后来,我又参与了许多公路的建设,有高速公路,有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修建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李静)
新闻推荐
齐鲁巾帼金色田野展英姿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女性能顶“半边天”
□本报记者刘一颖本报通讯员丁芳惠敏习习秋风,吹拂着金色的田野,带来丰收的喜悦。在潍坊...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