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智群本报通讯员张吉来
“改革开放40年是日新月异、锐意进取的40年,也是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突飞猛进的40年。审判模式不断调整,制度机制不断创新,都在40年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法院人捍卫法律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司法改革进程、维护百姓合法权益的那份决心。 ”9月18日,武城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晓静说。
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推动家事审判改革
“我是1972年7月生人,1999年开始在市法院工作,2013年担任武城法院院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城法院在党委坚强领导下,一直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工作主线,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陈晓静说。
陈晓静介绍,近两年,武城法院把“从严从实,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总基调,创造性地来开展工作。坚持契合时代发展、国情需求的司法理念,妥善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制度机制改革推进工作,让百姓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特别是2016年4月,武城法院被确定为山东省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单位,顿时感到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2013年至2015年,全国结婚数呈下降趋势,离婚数呈上升趋势。“数据表明,问题家庭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武城法院被确定为山东省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单位后,我就给大家开会说,家事审判改革必须做好,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陈晓静说。
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形成改革合力
“做好家事审判改革,党委领导是根本。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汇报,研究部署。2016年5月,批复成立独立编制的家事审判庭,拨付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家事审判改革及辅助团队运行。做好家事审判,部门联动是基础。由县委政法委牵头,以法院为主导,多次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对家事审判改革工作进行研讨。 ”陈晓静说。
陈晓静介绍,做好家事审判,社会参与是保障。由退休法官、婚姻家庭指导师和人民陪审员等组成驻院特邀调解委员会,对家事案件在登记立案前进行调解。由心理咨询师及各级妇联、团委、司法队伍中的优秀人员,组成司法辅助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制,根据法官委托进行家事调查、调解、心理测试、疏导、情绪平复、家事回访、少年观护等工作,化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今年3月,引入律师团队从事家事纠纷调解,共调解案件46件,调成16件。
由于当时对家事审判还是一片空白,陈晓静多次带领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法院、高等院校学习,并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山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开展家事诉讼立法、家事审判方式改革、社工与心理专业战略合作,设立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开通“中国家事审判改革与探索”公众号,搭建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综合平台,现已推送各地专家、学者文章400余篇。“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这种模式,保障了家事审判改革的顺利推进。武城法院审判执行案件同比上升42.7%,家事案件立案同比减少19%。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要转变理念敢破冰
“原来审理离婚案件,法官调解的都是财产如何分配,孩子抚养权归谁,试点以后,法官必须转变理念,首先分清是死亡婚姻还是危机婚姻,如果是死亡婚姻,法官裁决要做到离婚之后双方‘和平分手\’,相互不干扰对方生活。如果是危机婚姻,法官要通过查找婚姻问题症结,与专业人员配合,在心理疏导、利害分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角度做工作,尽最大努力让双方化解矛盾、重归于好。当然,在改革之初,我们的做法也有老百姓不理解,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德州市教科院建立能上能下的教研人员聘任管理机制、组建600人专家团队、推行“订单式教研” 教研改革为教育跃升“赋能”
□贾荣耀“教研员俯下身子,视导接地气,点评有底气,说的都是具体问题,给我们帮了大忙。”近日,陵城区丁庄中心小学校长刘卫星在...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