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在鲁西北平原,有一朵历史的奇葩,悄然成长,翻开史册,人口文化大院在武城县如雨后春笋,生根发芽。十几年来,武城县的人口文化大院一步步迈向成熟,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武城县的运河文化、孝文化、人口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甲马营镇的前庙村濒临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坐落在运河环绕的 “椅子”圈里。 1973年,出任村革委主任的张锡福,眼瞅着大家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虽然忙但还是爱下棋、扭秧歌,就是没有一个活动场所。他当机立断,筹资3万元,将村委会一楼的房子改扩建成50多平方米的娱乐活动室,并购置了象棋、二胡、锣鼓等器具。盛夏之夜,锣鼓一敲,大家伙乐呵呵地到 “大院”活动,并给大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人口文化大院。 1996年,县委、县政府抽样调查发现了前庙村的文化殿堂,并抓住这一典型,成立班子,先后投入350万元,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创建人口文化大院的热潮。2001年,国家计生委召开的基层人口文化工作研讨会,对推广武城县的人口文化大院经验起了决定性作用,人口文化大院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以来,武城县把人口文化长廊、文艺宣传队、服务室、图书室、娱乐室、宣传栏、人口学校等作为基本硬件,充分发挥人口文化大院的载体作用,不断扩展服务空间。突出以爱德、孝德、诚德、仁德为核心内容的 “四德”工程建设,为计生家庭贴息贷款用于种植、养殖和特色农业,投入10余万元推广武城运河号子、老城花杠舞,创作了 “四老汉逛人口文化大院” “夸孝贤”等乡土特色节目,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如今,全县270个人口文化大院相继组建宣传队、秧歌队、锣鼓队123个,编排文艺节目738个,演出1200余场。如何让人口文化大院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武城县一直在积极探索。多年来,武城县始终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开展活动,围绕家庭美德评比开展活动,围绕利益导向开展活动,不断增强人口文化大院的鲜活力、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使人口文化大院真正成为育龄群众学习、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人口文化大院发源于武城县,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踏步走向全国各地。武城县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人口文化大院综合性载体作用,拓宽人口文化大院职能,全力谱写人口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本报通讯员孙志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张予腾)武城县大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目前示范区内小麦长势良好,今年预计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小麦宽幅精播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播种量准确、播种均匀、种粒分布结构...
武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