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维忠痴迷邛窑受访者供图
但凡在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报社后门有一家“苍蝇馆子”庆云餐,也知道老板是一位人称“胖哥”的中年男子。他个子不高,大腹便便,笑容可掬,在繁忙的饭点,不仅亲自下厨为顾客颠勺炒菜,有时还充当跑堂端茶送水、收钱结账。进进出出之间,满身的烟火气。
但也正如大多数人不知道老板名叫“胡维忠”那样,在距离他的餐馆大约1.5公里的望平街,有一个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大多数是来自邛窑的陶瓷器,博物馆装修得古香古色,而身处博物馆中的“胖哥”又是另一番景象:身着唐装马褂,手捧古杯茶具,一啄一饮间,十足的风雅气。
一半市井,一半雅致。在极短的空间里,胡维忠的两种人生状态也在不停地发生着转换。
捡宝捡出个收藏家
胡维忠文化程度并不高,学只上到初中。1986年开始跟着外婆学做菜,1991年在毗邻红星路的小街开了一家餐馆,之后慢慢有了回头客,生活也有了好转。虽然胡维忠从小就有收藏的爱好,也曾收集过糖纸、邮票、门票、钱币等小物件,但要成为一名专业级的收藏家,说实话一开始他还真没有想过。
不过缘这个东西,还真是妙不可言。
2005年,胡维忠听说有人在工地捡到了古代的钱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也走进工地去碰运气,没想到钱币没捡到,倒是捡到一块瓷片。这块瓷片和普通瓷片不同,古朴的釉色里透出清亮的青花,既赏心悦目又神秘莫测。一个小小的碎片,为胡维忠推开了收藏的大门。
之后,为了弄清楚瓷片的来历、花纹的意义以及制作的技艺,胡维忠买了鉴赏启蒙书《残瓷雅集》,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很是经过了一番折腾,胡维忠才知道,这块瓷片出自成都邛窑,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最初收藏的时候,胡维忠的经济条件有限,就在中午餐馆忙完后到各个工地去捡,东大街、新南门、桐梓林等建设工地上,都留下了胡维忠的足迹。就这样,他边淘瓷片边看书自学,中间拜过老师,请教过专家,也不远千里去参加许多文博展览。慢慢地从外行变成了内行,不仅从专业的古玩市场上淘古董,而且他收藏的精品陶瓷器,尤其是邛窑,连故宫的专家都要来参观。
圈内人都知道,“胖哥”搞收藏搞得很另类,他从来不卖自己的藏品,哪怕这个藏品的价格比起当初购买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只有看见更喜爱更有研究价值的邛窑时,他才用自己的藏品与友人交换。但是对外宣传成都邛窑文化,研究藏品里的知识,胡维忠却是毫不吝啬,不遗余力。他曾豪气地说过,“当我把我收藏的东西展示出来给大家看,没有一个人敢说我们四川古陶瓷不行。”
开餐馆为生存 收藏品为生活
从2005年搞收藏到今天,胡维忠坦言已经在买藏品上花了几百万,几乎把他开餐馆近30年的积蓄都搭了进去。为了买收藏品,胡维忠舍不得买好衣服,舍不得买豪车豪宅,对于周围人的质疑,他的回答是:“我开餐馆是为了生存,我做收藏是为了生活。”简短而有深意的一句话,将一个平凡的成都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
收藏,就是胡维忠的生活。
胡维忠钟爱邛窑,也许是因为他第一件藏品是邛窑,也许是因为邛窑产自四川,总之在他的收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是邛窑烧制。邛窑与当下炙手可热的定窑、汝窑不同,它在收藏界中算是一个冷门。但邛窑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兴于南北朝,衰于宋朝,时间跨越长达800年,而且被认作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家喻户晓的省油灯就是源于邛窑。
关于省油灯的记载,不仅诗歌中有,史料里也有。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的瓷窑都先后仿造邛窑省油灯,并产生了许多变种,对中国的陶瓷文化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在胡维忠的藏品里就有一个顶级省油灯,他不仅带着这款珍贵藏品多次在全国展出,而且还走进高校,为年轻的学子传递和普及有关邛窑的知识。这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餐馆老板来说,是人生的另一次挑战。课后学生们的反馈极为热烈,这让胡维忠认识到,将邛窑文化带进高校,不仅有意义,而且有必要。今天,胡维忠的私人博物馆里,每年都会迎来省内甚至省外的研究生,“这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能够更好地将成都邛窑的文化传递出去,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胡维忠说道。
胡维忠的藏品中,还有一套唐代烧制的水果造型邛窑器。从这套藏品可以看到,桃、李与现在在外观上并无变化,但荔枝却是又尖又长,因此这套邛窑器不仅有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农业科研价值。“收藏很精彩,每天都可能见到不同的瓷器,其中有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悲欢故事,哪怕只是个残片,它们都会说话。而我,听得懂它们的话。”
今天的胡维忠,每天中午在餐馆忙完后,都会走进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沏上一杯茶,打开一本书,端上一块瓷片,就这么静静地坐一下午,快乐而充实。“在以前,坐这么久只可能是在麻将桌前。”收藏古陶瓷也让胡维忠的性情和价值观改变了很多,对他来说,追求文化与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收获,是金钱永远买不到的。
新闻推荐
2017年“食安山东”餐饮示范单位公布
庆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