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齐河黄河湾一处养殖场大闸蟹已是“膘肥体壮”。图/视觉中国 广州市今年发布相关保险方案通知。网络截图
近日,江苏苏州推出的“大闸蟹气温指数保险”引发关注。事实上,“气象指数保险”并非新事。专家介绍,气象指数保险减少了传统农业保险理赔过程中勘查、定损等流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是一种农业保险方式的有益探索。不过,目前气象指数保险普遍面临赔付指数标准设定的准确性难题。
新京报讯大闸蟹集中上市时间临近,近日,苏州推出的“大闸蟹气温指数保险”被热议。蟹农为自家养殖的螃蟹投保后,只要出现连续3天以上最高气温超过37.5℃,即可获得保险赔偿。
事实上,“气象指数保险”并非新事。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都在试行“气象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灾后勘验定损再赔偿不同,气象指数保险的赔偿取决于气象指数是否达到预定触发水平,如果达到理赔触发值,投保人即可获赔。
专家介绍,气象指数保险减少了传统农业保险理赔过程中勘查、定损等流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是一种农业保险方式的有益探索。不过,目前气象指数保险普遍面临赔付指数标准设定的准确性难题。专家建议,可通过加大气象观测站点密度、实施网格点推算、多部门联动研制气象数据模型等方式提升气象指数准确性。
大闸蟹也买了份保险
蟹季将近,今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地区不少蟹农为自家养殖的大闸蟹买了份“气温指数保险”。从5月1日到明年1月31日,其间当地只要连续3天以上最高气温超过37.5℃,投保蟹农即可获得理赔。
蟹农周先生已经连续3年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气温指数保险”。他在常熟市沙家浜草荡村承租了300亩地,开发成蟹塘养蟹。按照每亩自费60元的价格,今年他花费了1.8万元投保。
“2017年夏季高温天多,一共获赔了8万多元。去年至今年都还没出现连续3天的高温。”周先生说,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会导致水温升高,水草容易死,水质就会变差,影响大闸蟹存活率。此外,水温高也会使蟹蜕壳时间延迟,减缓成长。
周先生经营的公司一共承租了1000亩湖面和土地养蟹,但每年他只投保300亩,“再多投保险开销就高了。”他说,每亩地一年的养蟹成本包括购买饲料、水草,以及人工和租金等,平均需要支出一万五千元。
他认识的常熟蟹农中,有两百多人都投了“气温指数保险”。他说,气温指数来自当地气象局公开可查,当地政府对投保的农民还有补贴,“总体来说很实惠。”
多地已推蔬菜险、藏牛羊险
气象指数保险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国内首家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全国首个天气指数保险。两年后,经保监会批准,中国首款农作物旱灾天气指数保险在安徽省部分乡镇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实践正式开始。
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目前,气象指数保险已在国内多地推行,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农业领域。
今年4月,广州印发《广州市政策性蔬菜种植气象指数保险实施方案(试行)》,规定日降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或日最大风速达到7级以上时,即触发理赔程序。从发布气象数据报告或证明至赔款到户,一般不超过10天。
2017年10月,青海省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当洛乡、下大武乡和优云乡三个乡试点,为高寒牧区牧民近4万头牛羊投保“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保险以累计降雪量差为依据理赔,若累计降雪量大于约定保险降雪量,保险公司即赔付。
2014年,上海推出“露地种植绿叶蔬菜气象指数保险”,这是全国首个以露地种植绿叶蔬菜作为保险对象的气象指数保险。该保险以“夏淡”期间生产的青菜、鸡毛菜为保险对象。
北京从2014年起试点运行蜂业气象指数保险,对因降水量及光照不足造成的蜂蜜减产提供风险保障。
■追问
气象指数保险相较传统保险有何优势?
政府补贴力度大,理赔成本低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气象指数保险可以在多方面弥补传统农业保险的缺陷,减少农户农业生产损失的同时,也能降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
“气象指数保险的好处是各种指标公开透明,农民可以到气象局官网查询每天的气象指数。”张晓山说。相比之下,该保险方式节省了传统农业保险理赔过程中勘查、定损等流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是一种农业保险方式的有益探索。
该保险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的农业保险理赔需要经过报案、勘查、定损、核算等多项人工操作,如今气象指数保险采用自动理赔程序,从触发报案到核算赔偿只需几分钟,赔付效率更高。
此外,张晓山介绍,对保险公司而言,农业保险往往利润不大,因此政府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补贴,弥补市场手段的不足。
以大闸蟹气温指数保险为例,该保险保费由市镇两级政府承担75%,每亩补贴180元,投保蟹农个人仅承担25%,一亩蟹田自掏60元。
气象指数保险如何准确确立赔付标准?
难免有偏差,需进行精细分析
有人认为,气象指数保险未来或将占据气象服务市场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气象指数保险需要首先解决“基差风险”和如何更准确地确立赔付标准的问题。
基差风险,是指某片区域遭受同样灾害达到赔付指数要求,但由于区域内各地方具体受灾程度不同,有的农户受灾严重却没有得到赔偿,有的农户没有受灾却获得赔偿。
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毛留喜此前在采访中表示,出现这种现象与当地气象观测站密度有关。比如某山区的果树没在气象站的辐射范围内,一旦遇上冰雹、大风等局地性气象灾害,气象数据无法通过气象站监测记录,基差风险就较高。
毛留喜认为,处理基差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气象观测站点。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可单独或联合在作物投保区域投资增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另一个方法是进行网格点推算。气象专家可根据某区域所处经纬度、海拔、日照时数等数据科学推算温度,构建气象指数。这种方法几乎零成本,但推算与实际观测数据难免存在偏差。
还有人指出,目前不少气象指数保险只针对气温、降雨量等某一项指标,但单一指标难以反映多种灾害的复杂情况。气象数据反映出的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仍不够准确。
对此,毛留喜表示,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构建涉及保险、气象、农业、地理等诸多学科和部门。他认为,研发一种气象指数,最好有多部门参与,共同对指数进行鉴定和论证,进行精细的气象数据分析和模型设计。
张晓山也建议,要让气象指数保险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根据当地气象特点科学客观地设定赔付指数标准,将连续降雨量、风力等级、高温等历史数据和受灾损失金额相关联,精确研究计算后再制定标准。“这需要多部门联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新京报记者黄哲程
新闻推荐
7月27日,走进齐河县赵官镇大徐村,街巷硬化户户通,红花绿树掩映两旁。近年来,县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徐村抢抓机遇,村内所有街...
齐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齐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