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是激活带动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标志,也是稳定增长和改善民生的最佳契合点。对于平原县来说,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就能够纲举目张、带动全局,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平原县城镇建设基本情况。近年来,平原县大力实施城镇建设,城镇体系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城镇常驻人口超过18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龙头”带动有力。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超前谋划、高点定位,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聘请天津规划设计院、中央美院、省城建设计院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农村社区及产业园区规划,并编制完善了琵琶湾公园、文化博览园等50余项工程的详细规划。目前,全县城镇规划覆盖率达70%,城镇规划区范围达到230平方公里,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是城市功能完善,“龙身”驱动有力。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亿元,先后建设了平安大街、东三环、北二环等城市道路40余条,总里程110多公里,拓展了城市空间,拉开了城市跨越发展的大框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相家河水库、琵琶湾公园等一批民生工程和城市改貌工程,新铺设供排水管道230多公里、集中供热管线30多公里、天然气管线200多公里,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安居工程加速推进,制定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惠及群众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先后对26个城中村和11处棚户区实施了拆迁改造,累计拆迁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拆迁住户8000多户;建设安居小区9处,2万多名居民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建设了1460套廉租住房,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廉租住房产权共有模式,539户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了自己拥有楼房的梦想。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龙尾”推动有力。大力实施以“突破恩城”为示范的小城镇建设,全县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12.8亿元,完成拆迁65.5万平方米,改造城镇商贸街25公里,繁荣了城镇驻地商贸服务业;硬化城镇道路35.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了49平方公里。同时,大力推进“两区同建”,累计开工建设并建社区48处,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完善了城镇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小城镇承载力明显增强;规划建成产业园区185处,入园企业总投资近100亿元,拉动农民就业8万余人,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平原县城镇化发展的思考。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抓城镇化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同步推进,以城镇化水平的大提升,拉动经济的大增长。具体要做好“四个坚持”。
(一)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要按照城市发展定位,以“东扩北进、三区联动、组团开发”战略为基点,编制完善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一体化总体规划,着力加强新城区、开发区、各产业片区及乡镇重点区域的详细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发展和经营城市。同时,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之更加适应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需求。特别要结合幸福大道的建成通车,加大道路两侧的规划管控,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德州南部新城区,实现与德州同城一体。
(二)坚持重点突出,把城镇框架做“大”。一是要完善路网拉框架。要重点建好新老城区骨干道路,打破铁路限制,畅通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结合老城区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二是要建好基地育亮点。依托荷兰王氏集团和万邦国际卫星城项目,集中资金打造新城区和开发区,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空间,集聚商机,提升人气。三是要统筹发展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依托现有城建格局,着力改善交通条件,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彰显文化底蕴,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两区同建步伐,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设施对接,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一体化。
(三)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对接全市“10+3”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壮大全县经济实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培育优势产业。重点培植以联化科技、谛爱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三和管桩、申原新材料为龙头的家居建材产业,以福源淀粉、大蔡牧业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晋德公司、征宙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盛原服装、德业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打造五大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群”。二是壮大骨干企业。继续实施对接央企、外企、名企战略,倾力扶持晋德公司、史丹利复合肥、福源淀粉、安华瓷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攀大引强,实现借力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规模倍增、素质提升工程,推动绢花、木材加工、卤蛋制品、机械加工等一批中小企业膨胀升级、裂变发展。三是繁荣第三产业。抓好三益钢材城、通益水产市场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强现代物流业,打造鲁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加快新世纪购物广场、民俗文化街等商贸中心区的繁荣发展,进一步聚集商机和人气。聘请高层次专家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策划包装一批休闲旅游项目,重点抓好相家河水库、马颊河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增强平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坚持改革创新,把城镇机制做“活”。一是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整合资产,打捆包装城建项目,按照市场化原则,将供热、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推向市场,利用BT、BOT、TOT等方式,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建设,聚集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城市,破解资金难题。二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里人等同的社会保障权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结合“两区同建”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让有能力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三是加快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以争创省级卫生城、园林城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并加快城市管理模式向乡镇延伸,加大城镇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省城镇化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刘振 通讯员祖丙山)10月18日,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吴鹏飞来平原县调研。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兆祝,市检察院检察长李万堂,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