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 夏津新闻 平原新闻 齐河新闻 临邑新闻 庆云新闻 宁津新闻 禹城新闻 乐陵新闻 武城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德州市 > 平原新闻 > 正文

探路“非遗”接力,探路“非遗”接力

来源:德州日报 2011-12-09 17:32   https://www.yybnet.net/

若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很好地继承,传承人至关重要。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非遗”就是在他们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再过几天就要进腊月门儿了,村子里打工的年轻人快回来了,夏津县的王玉坤也变得忙碌起来。

作为马堤吹腔第8代传承人,常年在家务农的王玉坤只有在农闲时节,才能与剧团的几个老“戏骨”全身心投入到春节演出的排练中。准备戏服、选场地、整理唱本……没事的时候就和几位老人凑在一起“哎嗨”两嗓子,整个村儿里都回荡着马堤吹腔咿咿呀呀的哼唱声,好不热闹!

百年技艺遭遇挑战

记者在翻阅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发现,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和马堤吹腔一样,拥有上百年的历史。

王玉坤依旧保存着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许多老剧的手抄本,“甚至现在演出时,还会穿100多年前的戏服。 ”守着这些“古董”,王玉坤便守住了马堤吹腔的希望和未来。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非遗\’项目老龄化严重。”郭秋月是德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近两年全国性的大规模“非遗”普查中,令她难忘和痛心的是,这些“非遗”项目像久病的老人般在逐渐失去生命活力,有些甚至面临失传。

运河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的传承人武城县的梁永和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曾经京杭大运河上洪亮的“闯滩号”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梁永和成了这运河上最后的纤夫。

运河号子是明清时期运河上的河工们在劳动过程中即兴发挥的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歌谣慢慢没有人唱,也没有人学了。”郭秋月略有惋惜地说道。因为与现代化的生活格格不入,许多年轻人觉得学习运河号子意义不大。无人继承成为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最大的阻碍。

无独有偶,在申报的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德城区的跑驴是较为瞩目的一项。 200年前,跑驴是一种民间舞蹈,如今的跑驴却更像是老年人闲暇时的娱乐项目,似乎不需要武术和舞蹈的基础,也没有了唱词。在为申报录制音像资料时,“德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专门请了省里的舞蹈专家,对‘对驴\’和‘单驴\’这种要求颠、跳、踢、惊、犟等动作的细枝末节都进行了指导和修正。 ”

虽然跑驴不像运河号子那样濒临灭绝,但传承依旧是摆在传承人德城区的任建面前的难题,想要将这一民间舞蹈传下去,就需要极其标准的动作和技能,没有几年的工夫是不行的。

因此,培育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不仅是令传承人头疼的大事,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好在山东省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的经费资助,德州市各级政府也给予帮助和支持,从传承人本人来说,技艺是被国家、被大众所认可的,这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80后传承人的坚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

也正因如此,较之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言,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所在。若要让“非遗”能很好地得到继承,传承人至关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德州市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年过古稀,但更多的则正当壮年。

王玉坤便是其中之一,这个80后,今年只有30岁。过去,同其它传统戏曲剧种一样,在老演员告别舞台之后,青黄不接成为马堤吹腔传承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尴尬。

“为维持生计,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学马堤吹腔的便少了。 ”但为了守住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王玉坤在马堤吹腔后继乏人、日渐式微之时临危受命,出任剧团团长。并亲自整理了《白云洞》等手抄本20余件。不仅如此,王玉坤等人还推陈出新,创作了《巧训儿》《父子争印》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变的现代吹腔剧目。

王玉坤也有意培养村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先从简单的角色学起,“慢慢地让他们上台跑跑龙套,练一下胆儿。 ”王玉坤说,许多孩子倒仓后嗓子就不如以前好,所以剧团里年轻演员的流动性也大,每培养一批,大概需要七八年的时间。如今剧团里有丁善国、丁善平等20岁出头的出色演员,还有许多孩子在大人的熏陶下也表现出对马堤吹腔的兴趣,这让王玉坤和几位老人倍感欣慰。

2009年,马堤吹腔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马堤吹腔又恢复了昔日的辉煌。”每逢过年,剧团都会到县里演出,场场爆满。地方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从村里到县里,每年都会为马堤吹腔剧团解决几千元的活动经费。“以前都是靠大伙自己抽出煤球钱、电钱补贴,勉强维持,现在靠经费支持,剧团能为演员们买几套新的戏服了。”在未来,王玉坤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带领剧团,将马堤吹腔推广出去。 ”

说起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园的总经理梁丽霞体会颇深。德州黑陶是德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细算起来,黑陶的历史也有上千年,在德州的发展也超过了30年。虽然梁丽霞本人已年近不惑,但她却从不放松对年轻人的培养。 “我领导的队伍很年轻。 ”在她的企业中,晓谕全国的黑陶成型大师今年只有34岁,20多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正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对‘非遗\’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对这些人的保护。注重继承人的培养,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 ”梁丽霞说。

创新才能薪火相传

德州市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手工技艺类与众不同。

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龄化现象严重,亟需抢救和保护的大环境下,手工技艺类反而呈现出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态势。

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州扒鸡制作工艺,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和平原县的“通德”醋传统酿造技艺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可否认,有些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确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要适应产业发展的潮流,艺术和市场本就难以分开。 ”梁丽霞说,纯艺术的东西可以作为一个商品,但是必须迎合市场需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保持黑陶技艺生命力的旺盛,梁丽霞的秘诀在于,“不仅要传承和发展,更要创新。 ”前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固然珍贵不可丢弃,但一味地固守不求改变更是不可取的。现在企业主推的硬刻陶就是梁子黑陶文化园的创新产品。“坚持‘两条腿\’走路,将市场和精品产品的研发结合起来,才能让黑陶文化生生不息。 ”

“通德”醋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人任万平的看法与梁丽霞异曲同工。一个世纪来,“通德”人非常重视品牌建设,从过去的口碑相传到如今的诸多荣誉,品牌无疑是“通德”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法宝。百年老字号的铸就,任万平一语以概之,“靠的是悠久的经营历史、上乘的产品品质,更是经历百年发展和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以及始终不渝的创新。 ”

制作工艺方面,“通德”酿造在尊重传统秘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不但利用现代技术将原材料进行全程控制,提高产出比率,而且引进了大型检验设备,让产品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应现代人的口感。

对“传承人”的创新,也是“通德”百年传承的秘诀之一。作为一个家族企业,任万平培养了两位传承人,一位是企业传承人,另一位则是产品技艺传承人。 “管理和技艺分开,两者便都能做精、做细。 ”

“一个品牌,不求规模有多大,只求能够独具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通德\’的灵魂。”任万平说,重视、挖掘、利用、发展“通德”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才能让“通德”老字号在大众心里的形象更加厚重悠远。

留住人,才能留住艺,才能留住文化之脉。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依然面临资金短缺、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但毋庸置疑,目前,各级政府正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遗”定能焕发时代的青春。

□本报记者 张学超

新闻推荐

平原3.5万农民住上楼房,平原3.5万农民住上楼房

平原讯 (张崇熙 刘淑义 任万虎)12月15日,王庙镇王庙社区史小芹一家结束了一年的寄居生活,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还是住楼房好,干净、卫生,还有地暖,我们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包括史小芹...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探路“非遗”接力,探路“非遗”接力)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