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到今,爱书均为一种美德。闲来翻阅,发现很多古人爱书如命、藏书如金的佳话,读来既有趣,也给人以启迪。
敬书若神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不仅藏书,还视书为神。他看书时,不仅要净手、沐浴,而且还把案几擦得干干净净;书读完后,要规规矩矩地放回原来的位置。晚年时,他曾多次教导子孙:商者谋财,智者藏书。时至今日,这番话依然有其现实教育意义。
四顾皆书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位藏书家。史载,陆游从蜀地离任时,竟将全部家产变卖而购买了书籍。陆游的藏书究竟有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书巢”,还特地为“书巢”写了副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
为书易庄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3000余卷,均为宋本精椠。史载,王世贞酷爱宋刻旧版书,某书商欲出售宋版《两汉书》,王世贞往购,书商趁机抬价,王世贞囊中羞涩,竟然以一座庄园换了《两汉书》!“得一奇书而失一庄”的美谈由此流传不衰。
爱书辞官 明代文学家、藏书家胡震亨家中藏书逾万卷,人称“博物君子”。胡震亨在固城任教谕时,朝廷擢升他为德州知州。可他为了守着一室的藏书,居然托病不出,而且还在任命书上题了两句诗:“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
典衣购书 明代学者胡应麟视书如妻,每每遇到好书,便倾囊而购。遇到手头不宽裕时,竟然卖掉妻子的首饰、典掉自己的衣服而去换书。史载,十余年间,此公典尽家产,共得书4万余卷,就藏书而言,可谓富甲一方。
舍命救书 明代浙江藏书家王文禄爱书简直到了“忘生”的程度,他把自己多年收藏的书都放置在一座楼内。一年冬天,书楼不慎失火,家人急忙把王文禄拉出火海,又急忙去抢救家财。王文禄见状大呼:“请只救书,其他不管!”活脱一副“要书不要命”的书癖模样,令人敬佩。
书有所托 在很多人看来,藏书家都吝书如命,事实上也不尽然。明代江苏有位藏书家名叫杨循吉,他一生藏书10万余卷。进入暮年时,他将自己多年珍藏的书籍分散给了爱书的好友。他认为,书犹女儿,必须嫁个好婆家:“朋友有读者,悉当相奉捐。胜付不肖子,持去将鬻钱。”
父子赛书 明代藏书家徐与参、徐介寿父子俩都视书如命,家中藏书达5万余卷。父子俩平时经常分头外出购书,到年底时摆开家庭擂台:看谁藏的书多。每当父子俩赛书时,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去观看,犹如庙会一般,热闹非凡。
借书不孝 清代藏书家唐尧臣藏书万卷,他担心日后自己的藏书外流,便刻了一方“借书不孝”的印,盖在家里的藏书上,以此告诫后人:藏书不可轻易外流。其爱书之癖一时传为美谈。
先朝有诏 清代藏书家瞿绍基藏书10万余册,其中多数是古籍。喜好古籍的光绪皇帝曾多次派人到瞿家借书。光绪帝还曾以三品官、白银30万两为条件,欲交换瞿家一部古籍。瞿绍基不舍,便以“先朝有诏,不便出兑”为由,让光绪帝吃了“闭门羹”。
新闻推荐
8月3日、4日,农行德州分行利用周末举办两期机关员工落实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上海锐道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讲...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