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斌 文/图
3月10日,泸定早已进入万物复苏的季节。记者来到泸定县兴隆镇沈村,刚到村口就看到一排排草莓大棚整齐矗立,来此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
虽然已是春季,但微风拂面中仍有丝丝寒意。而在沈村草莓大棚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花红叶绿、硕大成熟的草莓格外诱人,游客们提着小筐忙着采摘,不亦乐乎。在李天林的草莓大棚里,他和工人们正忙着为游客们称重、结帐。“我种植的草莓主要有密宝、红玫瑰、白雪公主、甜查理等,这些品种都是新引进的,又甜又香。所有的草莓熟透后通体泛红,看上去非常漂亮,游客非常喜欢。” 李天林说。
沈村依山靠河,省道217线穿村而过,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非常适宜发展种植业。早在大棚草莓种植之前,该村有人种植过露天草莓,但长势不好、品质差。根据当地的水土资源,李天林多方考察,向成都百安公司学习大棚草莓种植技术,引进草莓改良品种,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
望着现在颇具规模的草莓种植园,回想起刚开始种大棚草莓的时候,李天林深有感触。作为村里最早开始种植大棚草莓的村民,他最初建设大棚的钱也是东拼西凑借来的。“在2015年,建个大棚要3万元,10余个草莓大棚的费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规避风险,我还找来同村的村民合伙种植。”李天林说,虽然当时不少人对他想要靠草莓发家致富的行为持怀疑态度,但是妻子查向美一直很支持他。
为了种好大棚草莓,夫妻俩当时费尽周折,颇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咨询了有关专家,引进了新品种,大胆地开始了大棚草莓种植。刚开始时他们种了17亩草莓,没想到成效比预期好,大棚里的草莓长得快、品质好、产量高,刚一成熟就被慕名前来的游客抢购一空。
“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加关注水果的安全与健康,而生态化的种植方式保证了草莓的安全无公害,买者吃着也放心。”李天林认为,无公害是自己种植园里生产的草莓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草莓不愁销路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李天林在大棚里建起了沼气池,他把沼气池里的沼气渣当作肥料,草莓开花后使用蜜蜂授粉,每周使用杀虫灯进行一次杀虫作业,这样就避免了喷洒任何农药,全面保证草莓的无公害、无污染。李天林向记者介绍,通过这种生态化种植生产出来的草莓,叶子和果实的颜色都很鲜亮,糖度和口感也非常好,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让李天林一家高兴的是,草莓产量高了,价格却没有降低。由于采用无公害管理方式,这里的草莓除了安全健康外,口感也特别好,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我们的大棚草莓现在是名声在外了,所有草莓在家里就被直接订走,即使每斤40元也供不应求。去年的草莓收购价为每斤35元,一个大棚的毛收入在8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比往年要增加一倍左右。”提起眼下的收成,李天林和妻子查向美笑得合不拢嘴。
看到大棚草莓的收益可观,村民们纷纷前来讨教种植技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天林不仅无偿向村民们传授草莓种植技术,还瞄准市场需求,成立了“晨盛”种植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接纳更多的村民参与草莓种植,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我们村不仅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大棚草莓、大棚羊肚菌和大棚蔬菜,还成立了天依养殖合作社,实行种养结合,为村民们脱贫奔康找到好门路。”沈村村支部书记余先明认为,该村应依托牛背山旅游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家的日子才会有奔头。
面对着大棚里草莓良好的长势,大家为该村进一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动起了脑筋。“将林果业和乡村采摘游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唐小兵对记者表示,为了丰富采摘游内容,这里还可以种上葡萄、猕猴桃等水果,发展观光农业,实现农旅结合,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村民们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种养方法,走高效农业之路,向小康目标迈进。
“去年,我曾准备对这里进行大范围改造,在大棚周围修建鱼塘,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品果、垂钓的地方。今年如果条件允许,我要在这里建一个农家乐。”李天林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2月20日讯为全面推进2017年春检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国网临邑县供电公司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以精细化管控各环节流程,有力夯实春检前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全面开展自查自检...
临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