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临盘镇刘庙村有个出了名的“雷锋连”。几年里,“连长”刘崇滨硬是凭着军人气质带领着这个昔日里“穷、乱、差”的村庄一天天发生着改变。
在刘庙村,刘崇滨有着多重身份:村支书、企业家、“连长”。在这些身份里,他最喜欢别人称呼他“连长”。他说,一方面自己当过兵,军人的情怀已经融入到骨子里,再过多少年后也不会淡去。另外,最重要的是在刘庙村“雷锋连”已经成了一个叫得响的符号,在帮助村民致富的路上处处发挥着带头作用。
十年六换,刘庙村迎来最年轻的村支书
2006年11月,28岁的刘崇滨被推选为临邑县临盘镇刘庙村村支书。当时,他不仅是该村最年轻的村支书,也是临邑县最年轻的村支书。
在刘崇滨上任前的10年里,村子里已经换了5任支书。在刘庙村村民眼中,村支书这个职位简直就是烫手的山芋,没有人愿意做。
当时,人们概括起刘庙村来时,用得最多的三个字是“穷、乱、差”。 800多人的村子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打工收入成了主要经济来源。在每个家庭里,剩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小孩和妇女留守。最令人想不到的是,村子里偷盗事件频发,治安状况堪忧。
军人出身的刘崇滨上任前,在临邑县的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经理,年收入达到十万元以上。几年下来,他在县城里买了楼房,过着安稳的生活,亲戚朋友都羡慕不已。
听说刘崇滨要回村里做支书,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村里的那些事太乱了,还是别淌那浑水了。 ”刘崇滨甚至还听到了“自己找不痛快”、“费力不讨好”的声音,他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此有这么多微词。 “自己虽然有几年在外当兵,对于村里的很多事情了解不多,但那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村里需要的时候,应该做出点自己的贡献。当兵的时候,让你去执行任务,你就不能有任何借口! ”
就这样,刘庙村迎来最年轻的村支书。
从“雷锋连”到“致富合作社”
了解到村里的整个状况后,刘崇滨“神圣”的满腔热情被浇灭了大半。
刘庙村窘迫的经济状况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村里负债累累,有近20万元的外债,债主天天追着讨债。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各家都门庭紧闭,担心被盗抢,人心惶惶。
工作还未开展,多年滞留的问题已经让这个28岁的小伙子应接不暇。 “听说村里又有了新支书,大年二十九还有人堵着我家门口要债。没办法,既然人们推选了我,我就做出个模样! ”刘崇滨那股子当过兵的顽强性格被激活。
刘崇滨觉得,要改变村子,首先就要有一个可以让老百姓安心生活的治安环境。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所有当过兵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雷锋连”,专门整治那些偷盗行为。每天,他带着二十多个队员在村里巡逻,看是否有异常情况。一段时间以后,不少村民也自愿加入到 “雷锋连”,一起维护村里的治安。经过了近一年的整治,村子没有再发生过失窃事件。因此,他也被队员们称为“连长”。
接下来,刘崇滨开始考虑怎么有效地利用村里的资源,为村子里增加收入。他发现,多年来村子里大面积的盐碱地荒废,即使有的土地种植了庄稼,长势也不好。经过考察研究,刘崇滨觉得这些土地要是转变成鱼塘会带来收益。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个想法遭到了村民们的反对,他们觉得盐碱地自己占有多年,不愿意贡献出来开挖鱼塘。没办法,刘崇滨只能挨家给他们做工作,“苦口婆心地给大伙讲道理”。那时候他每天都要跑去各家,急得直上火,满嘴全是泡。
经过长时间做村民的工作,盐碱地垦荒终于破土动工,刘崇滨和“雷锋连”成员们开始对这片荒地进行开掘。为了赶工期,那些日子,刘崇滨没有回家住过一晚,就在工地旁搭了个草棚,每天晚上守在那里。“早一天完工,就可以让老百姓早一天看到收益。 ”
目前,刘庙村共有二十多块鱼塘,每个承包户每年可以收入近4万元。但是,想起当时开掘鱼塘筹钱的时候,刘崇滨苦不堪言。当时,村集体一分钱都没有,又不能向村民们伸手要,他只好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投入到工程里。实在不够的时候,他又向亲戚、战友们借钱。 “频繁地向周围人借,很多人都不敢接电话了,见面之后躲着走。 ”最后,他不顾父母和妻子的反对,将县城里的楼房卖了,这才筹齐了所需的费用。
二十几个鱼塘投入使用后,为村里带来了第一桶金。不仅还上了村里以前的债务,还为村里修上了路,挖了绕村的灌水渠。村民们不但不用交水费,还可以在地头浇上水。村里的人有点不相信:这个二十来岁书,纷纷刮目相看。
村民们见了刘崇滨,不再喊他的乳名,开始称呼他“刘书记”。每次,刘崇滨都会习惯地摆摆手。他觉得,在老人们面前,自己还是晚辈,称呼名字比较好。
在外考察期间,刘崇滨发现有的地区搞的农业合作社很成功,他有点心动。随后几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有成立了生态养殖合作社,专门饲养黑猪。他从山东省农科院请来技术人员,对饲养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只为让人们吃上放心肉”。合作社现在有30来户成员,每户每年收入20多万元,一些临村的人们也开始加入其中。
在村里的养殖基地,大部分工人都是村里的村民。老龙是养殖基地的管理员,每月的工资近3000元,家里还种着经济作物,他张口就说“日子过得很舒服”。另外,由于养殖基地就在村子,不少外出务工的人也回来了,每天像工人一样上下班。
“只要您保养好身体,咱肯定会住进楼房”
采访中,一位村民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件事:几年前,村子里一个年轻人服刑回来后一直找不到事做,村里人对他议论很多。 “刘书记知道后,不但帮助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还给他找了工作。 ”
说起这事,刘崇滨有些惭愧。 “村子里出现违法的事情,伤害的不仅是这个年轻人,也对于刘庙村影响不好。帮助这个小伙子开始新的生活,其实也是为了整个村子的安宁。 ”如今,小伙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刘崇滨心里很高兴。
每年刘庙村里都能考出10多个大学生。到了七八月发榜的日子,刘庙村像是过年一样热闹。这个时候,每一名考上的学生都会收到刘崇滨赞助的600元奖学金。在他看来,村民们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开始富裕起来,这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去。 “我自己并没有读太多的书,年轻人没有点知识,干什么都会遇到困难。 ”自从接手村支书以来,刘崇滨每年都把赞助大学生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来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学习走出去,带回来更多有用的信息。
今年,刘庙村的一项大事是在村子里建立一处年出栏量上万头的养殖场,实现自动化养殖,更多的提高养殖户的收入。这是今年大年初一刘庙村团拜会上刘崇滨为村子的养殖户做出的承诺。每年大年初一,是刘庙村人员最集中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刘崇滨都会组织村里的村民召开团拜会。会上,他先是给大家拜年,然后对上一年自己的工作进行述职。 “村里的任何事情,都摆到大伙面前,让所有人都知道,接受人们的监督。 ”同时,会上他还专门拿出时间让村民们给提意见,认真听取老百姓的诉求。
有一回,会上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拉着他的手问:“刘书记,我听说有的村子里已经搬进了楼房,我死之前还能不能住上楼房啊? ”听完后,刘崇滨心里一阵心酸,他被老人朴实的心愿所触动。他握着老人的手,用力地点点头:“您放心,只要您保养好身体,咱肯定会住进楼房。 ”
□本报记者王恩慧郭庆萍本报通讯员窦金豹
新闻推荐
临邑讯 (任清松 廉鸿鹤)5月10日早晨,一辆小轿车缓缓驶入临邑县城棉厂小区建筑工地。轿车的主人是临邑镇王家村的农民王家禄,在这个工地做瓦匠。“我每年能在外面干10个月的活儿,挣五六万块钱不成问题...
临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