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勾勾”剧种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源地临邑县,组建有为数不多的县级“一勾勾”专业剧团。在日前举行的临邑县第十届槐花节上,人们目睹了“一勾勾”的魅力,然而调查发现,该剧种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信红霞,作为 “一勾勾”剧种传承人,内心的担忧和期待更为强烈,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申遗成功,却面临失传
临邑师范学校音乐讲师信红霞是“一勾勾”的传承人之一。据她介绍,“一勾勾”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过去均采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及影像资料,想听精纯的“一勾勾”唱腔根本不可能。
68岁的龙传英、65岁的邝淑云等是今天还能演唱“一勾勾”的资历最老的一辈人。她们均来自1956年组建的临邑县“一勾勾”剧团。 1971年剧团解散,演员们被迫改行,从那时起,“一勾勾”被冷淡了30余年。直到2006年,它才又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抢救这一濒危剧种却面临重重困难,“一勾勾”传统剧目有70多个,包括《东秦》《西秦》《坐楼杀惜》《三进士》等,时隔多年,没有一位老人能完整演唱这些剧目,即使是单独一部剧,往往也唱不完整。一直在寻找不同唱腔的信红霞说,“现在只能通过老人之间的交流、相互提醒,一点一点地找回原来的唱法。 ”
与此同时,老艺人流散在民间、年轻人不爱唱、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系列因素也阻碍着“一勾勾”的传承,“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一勾勾\’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信红霞的神情很是凝重。
多措并举挽救“一勾勾”
2006年,临邑师范学校成立了 “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由7名教师及30名学生组成。
中心成立后,经常邀请邝淑云、龙传英等老艺人教授“一勾勾”的演唱、伴奏。不久,《王小赶脚》成为师生学会的首个传统剧目,该剧在临邑县广场文艺汇演、新农村建设巡回演出等多场演出中亮相,深受观众欢迎。并在2007年荣获省农民文化节德州赛区银奖。
因身边的老艺人并不多,信红霞感觉“一勾勾”的唱腔仍很单调,为此,她多次到“一勾勾”的发源地临邑、禹城边界农村寻找老艺人求教,将他们的唱段录下来,再通过记谱整理,研究唱腔。一次,她在兴隆镇发现了难得的男声唱腔,虽然只有一个乐句,也让她欣喜了好几天。“即使只有一点收获,我也觉得这会让‘一勾勾\’的唱腔更加原汁原味,传承便有了希望。 ”她说。
信红霞有个打算,创编一部以反映邢侗兄妹事迹为内容的剧目,“将临邑县书法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希望通过这一剧目能引起人们对这一剧种的重视。 ”
如今,临邑师范学校已有4届约40名学习过“一勾勾”的毕业生,临邑县的多所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这使得“一勾勾”得以薪火相传。
“一勾勾”,已和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画之乡一样,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代表。
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面貌换新颜。长城内外春风绿,塞北江南逐浪翻……”今年,在临邑县为庆祝两会胜利召开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临邑师范学校的师生表演了“一勾勾”现代剧——《放歌颂中华》,在观众中引起良好反响。
该剧由信红霞作词、作曲,她说:“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融入现代元素,才能获得长久而持续的发展。 ”5年间,信红霞先后创作了《唱唱临邑新面貌》《放歌颂中华》《德州教育谱新篇》等十几部“一勾勾”现代剧目。
这些剧目多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或当下社会关注热点为主题。在基本保持传统剧目原味的基础上,对唱腔、唱段进行了丰富创新,使得“一勾勾”曲调向欢快活泼、富于变化的方向转化。
在不断将现代剧目推向舞台的同时,“一勾勾”的传承人也没有忽视传统剧目。“除唱腔伴奏等有可借鉴之处外,一些传统剧目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精神风貌,也是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的。”信红霞说。
采访结束时,就“一勾勾”如何才能传承下去,信红霞表示:“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剧种传承下去,因此我们会不懈的挖掘、整理、留存,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给我们鼓励和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这一剧种的消亡,避免给后代留下遗憾。 ”
记者感言
“一勾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证这一剧种走上复兴之路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年人对“一勾勾”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一批年轻人也渐渐加入其中,这让我们坚信,“一勾勾”有其存在的坚实根基。当下,人才老化断层、挖掘整理难度大是“一勾勾”面临的最大难题,“人走艺亡”的现状使得这一剧种的保护迫在眉睫,相信相关部门会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扶持力度,使剧种能够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
□本报记者 邓静 本报通讯员 任清松 邢璐
“一勾勾”简介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其曲调质朴自然、活泼,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是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
新闻推荐
我市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临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