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李禄超 尹晓燕
6月30日上午,德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经开区大队执法人员李培良和吴国栋在高铁东站周边路段进行执法巡查。滴滴滴……9时20分,非法营运车辆智能识别系统手持便携终端发出报警信息,显示一辆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库的车辆驶入站南路,卡口监控摄像头开启自动锁定追踪功能,显示该车驶向进站口。9时25分,执法人员赶到现场,随即开展执法检查。经检查,该车在无营运证、驾驶员无从业资格证的情况下,自乐陵拉载三名乘客到高铁东站,每人收取45元至50元不等的车费,涉嫌非法营运。驾驶员在非法营运车辆智能识别系统呈现的“铁”证面前,承认了从事非法营运的事实。
记者注意到,非法营运车辆智能识别系统手持终端个头和手机差不多大。屏幕上,非法营运车辆的车型、车牌、告警次数、卡口名称等信息一览无余。
“黑车”踪迹难寻、执法取证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执法人员。德州市交通运输局建成非法营运车辆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对进出车站枢纽等重点区域的车辆进行分析研判,将不合理地多次通行重点区域的社会车辆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库,并与执法处罚数据库、网约车信息交互平台以及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等实现信息比对筛查,自动生成重点监控“黑名单”。“黑名单”车辆通行重要区域时,系统将自动报警,并进行智能化动态追踪,车辆实时位置及预判轨迹同步推送一线执法人员手持终端,便于精准执法。目前,在高铁德州东站、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共37路监控接入监管平台,实现主城区重点客运集散区域网络监控全覆盖。今年上半年,“黑车”投诉举报案件数量比2019年下半年下降约26%,汽车总站客流量大幅回升,出租车载客量大幅增长,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推广德州“黑车”治理经验做法。
从“人治”变“机治”,将大数据分析应用到交通执法,还不仅如此。
7月2日,在位于105国道的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运行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一辆货车疾驰而过,车牌、车型、轴数、总重、车辆外观、超限数据及图像等信息,实时传送至不远处的德城超限检测站内的执法平台上……
“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依托铺设在路面的窄条式高速动态秤、监控抓拍设备、车辆识别系统、违法车辆信息显示屏等,对从河北进入德州的车辆实施动态不停车检测、24小时不间断执法,只要有超限超载的情况随时反馈到执法平台。”德城超限检测站中队长孟祥东介绍说,交通执法人员会筛选平台上的车辆信息、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立案调查,并通知当事人接受处理。
德州地处山东“北大门”,货运车辆通行密集,如何严控超限超载车辆,保护公路安全畅通,亟须创新执法理念和模式。为此,德州变“人治”为“机治”,以“互联网+”方式破解治超难题。201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德城超限检测站非现场执法系统建成启用,系全省首家。自启用以来,其所在路段货车超限率由试运行期间的17%下降到2%以下,德州籍违法超限车辆基本绝迹,该路段未发生一起因超限运输引发的交通事故。2019年底,德州市再获全省治超考核第一名,实现治超考核“三连冠”。
目前,德州全市已经建成非现场执法系统14处,在建22处,是全省建设和应用非现场执法系统数量最多的市。按照全市非现场执法网络布局规划,计划到2023年,德州将建成51处非现场执法系统,并统一纳入网络平台,形成全市一张网。
另外,为解决跨区域执法协同难和信息孤岛等问题,德州市不断升级完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监管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说是交通执法的‘智慧大脑’。”德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杜守军介绍。
新闻推荐
近日,山东德州乐陵市发生惊险一幕。澎湃新闻从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了解到,5月27日18时左右,乐陵市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警情,乐...
乐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陵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