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8年来的辛苦自然是道不尽说不完,合作社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来自于刘玉兰对农业的热爱,来自于政策“红包”发不停。
刘玉兰告诉笔者,从2012年开始,中江县开始推进小农水项目,自己流转的土地也直接受益。“以前水利基础设施不到位,不是旱就是涝,插秧时最恼火,靠人工忙不过来,机器又总是陷到土里。”刘玉兰说,县里专门派出技术人员现场指挥项目推进,她所在的多宝村还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群众理事和议事协调小组。
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所在地行政村作为建设业主,组织村民参与小农水项目建设和管理,项目资金还可以作为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水渠和提灌站建好以后,我慢慢把600亩土地扩大到1000亩左右,附近村里的种粮大户也成为了我的合作伙伴,加上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到2014年我的合作社实现了扭亏为盈。”刘玉兰说。
制定种植标准带动村民齐增收
“我这些土地都是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现在的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承包时间越长,我就越有信心扩大规模。”刘玉兰说,现在合作社覆盖了150多户农户,农民在这里务工,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
种植规模上来了,但用工难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刘玉兰。中江是劳务输出大县,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农忙时节不好请人。为此,刘玉兰从2016年起联系了临近的石羊村、高坝村、富平村,以村集体为单位,为当地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技术指导,把各个村撂荒的土地充分利用了起来。“村里的农民就近务工,按照我们的标准种地,发展绿色农业,最后我们再以市价统一收购。”现在,刘玉兰“管辖”范围内的土地一共有3000余亩。“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质量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保证。”刘玉兰高兴地告诉笔者。
刘玉兰的故事,是中江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江县通过龙头带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稳定粮油产能的同时,带动了更多农户发展致富。
新闻推荐
有偏见,也有“偏爱”漫画杨仕成夜色中的成都发生各种冷暖故事。在成都日渐庞大的代驾市场里,女性代驾司机数量很少。扫码上...
中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中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