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4.5米高的竹竿上挂面。
挂面丝丝如琴弦。
鸡蛋面。
揉面。
中江挂面亮相第六届四川农业博览会。
□本报记者 杨红 左杉 文/图
“说起那个中江面,中国人人都称赞,细如发丝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这是中江民谣里唱到的中江挂面空心的绝妙所在。
中江挂面发源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就已经在中江民间流传。明清时,中江挂面行销各地。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所写“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正是对此番景象的生动写照。
中江挂面传承千年传统工艺,有大工序18道、小工序72道,以本地优质面粉为原料,通过和(面)粉、开大小条、上棍、扑面、定条、干燥、切面、包装等工序,历经16小时精制而成。经过多次发酵的面体上,形成了独有的微孔,色白味甘,细而中空。
中江挂面传统手工制作,现有生产户1000余户,年产量300万公斤,年产值两亿多元。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中江挂面已经成为中江县一张靓丽的名片。无数品尝过中江挂面的客人,因为这碗面,记住了中江这座千年古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苟诗原记者陈兰)昨(17)日是第五个全国“扶贫日”和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2018年“健康扶贫进乡镇”义诊活动在全市各乡...
中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