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养殖技术,卢德俊成功实现创业。
“由于身患残疾,我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老人年迈,孩子又正在读书,需要照顾……外出打工挣钱,对我来说是不敢想的事。”谈到如何挣钱养家,中江县通济镇河珠村3组村民卢德俊一筹莫展。卢德俊一家的主要收入是靠妻子在一企业打零工,经济十分困难,其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人口大县中江,像卢德俊这样因缺乏技术无法找到脱贫致富门路的大有人在。如何让许许多多的“卢德俊”走上脱贫大道?中江县就业局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授人以渔”,让许许多多的“卢德俊”从此有了致富的敲门砖。
2016年,参加完培训又在政府部门帮扶下,卢德俊向银行申请了扶贫贷款,发展生猪养殖。经过两年的发展,成功实现创业:生猪养殖初具规模,现有生猪存栏30头,母猪3头……“目前,我正准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卢德俊意气风发地说道。
什么样的道路才符合贫困户?中江县就业局在帮扶中,将精准就业创业帮扶作为帮扶的先决条件,有效拓宽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路。
“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年龄特点和就业培训意愿,我们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到企业、扶贫车间、加工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中江县就业局副局长张勇华表示。
“现在我每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说起离家不远的凯达门业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中江县清河乡群众邓玉荣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不能外出务工,邓玉荣丧失了许多次打工的机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就业局主动与凯达门业公司联系,希望公司能够吸纳邓玉荣,了解情况后凯达门业欣然接受。
在中江,不但政府部门积极为贫困户就业铺路搭桥,企业也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向贫困户敞开就业的大门。记者了解到,凯达门业自落户中江以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量招聘当地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
“公司特别将生产中心7车间设为‘就业扶贫车间\’,把覆膜、拉丝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岗位设为就业扶贫岗位,待员工入职一段时间后,通过进一步培训再转岗到薪酬更高的技术岗位。为实施对特定特殊困难人员的精准帮扶,公司帮扶小组成员深入调查研究,跟踪掌握新进困难职工的收入和工作情况,确保他们的收入得到保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因困施策、分类帮扶,对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困难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岗位的技能培训,在同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困难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给贫困职工月保底工资3000元作为基本的生活保障。”说起就业扶贫,凯达门业行政主管李强了如指掌。
通过多年的实践,中江县就业局在就业创业帮扶中已经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业创业扶贫重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实行转移就业、推荐就业岗位;对有培训意愿的,实行送培训到家门、到企业进行登门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创业,并给予创业补贴和创业服务……让贫困家庭劳动者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长期和更充分的就业创业。
“就业创业扶持,旨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主体成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具有持续不断从市场获取财富的能力,分享市场积累的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谈到就业创业扶持工作,张勇华看得更为深远,“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在仓山、继光、永太、龙台等乡镇开展就业扶贫培训专班,以培训点辐射周边乡镇、村,让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拥有培训的机会,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
文/图本报记者杜晓鹏
通讯员陈丹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霞通讯员赵雪静)市工商局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工商市场监管业务紧密结合,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
中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中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