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机里收藏着这样一张照片:一座漂亮的新房子前,站着4个人———我、关财沟村党支部书记以及一对淳朴的农民夫妇。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它只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对于我来说,这张照片包含着特殊的意义,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2015年10月,根据高坪区委***工作的要求,我所在单位高坪区国税局安排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分别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名单下来后,我赶紧找到自己的名字和对应的帮扶对象,“秦明高,1958年生……”他为什么贫困?他怎么生活?他家是什么样子?该怎样帮扶他?一系列的疑问让我既好奇又有些担心,总是盼望着能快点到这家看看。
我和区扶贫工作组一起去了秦明高家。站在秦明高的家门口,我震惊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土墙瓦房,墙体剥落得面目全非,仅有的泥巴仍挡不住屋内的贫寒。我正准备探个究竟,这时候,从屋里走出来一个淳朴憨厚的汉子,村干部向我们介绍,他就是秦明高。走进秦明高的家,更让我震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年久失修的篾壁墙四处透风。秦明高从里屋找出了户口簿递给我,我把每一项都作了详细记录。秦明高家共有4口人:他,妻子、儿子、兄弟。在与他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和妻子都体弱多病,长期需要服药;兄弟是个五保户,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境况由此可想而知。
大概了解情况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现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最切实有效?在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我认真地记录下他真实的想法和强烈的内心诉求。最让我钦佩的是,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被一切困难吓倒。他竭尽全力把儿子送出去读书,自己守着几亩土地,用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小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而这正符合了***的关键:将“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扶贫工作,我们要扶的不仅是“贫”,更重要的是扶“智”,不仅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授人以渔,让老百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加快迈进小康生活的步伐。
对秦明高这一家,我希望帮助他不仅实现物质上丰裕,更是在思路上的转变。结合秦明高家庭实际,我制定了相应的帮扶策略:先建房,解决住的问题;再发展种养,解决吃穿用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秦明高家里看看,送去了慰问金、化肥、秧苗、鸡鸭苗,每去一次都能发现一些变化:秧苗长高了,新房子的框架建好了,夫妇俩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儿子换了一个待遇更好的工作……看着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心里美滋滋的。
2017年4月11日,是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日子。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踏着山路左一溜右一滑,满脚都是泥土。可当我站在秦明高的家门口时,眼前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雨过天晴,天空碧蓝,一座崭新的房子映入眼帘,宽敞的院坝、雪白的外墙,大气的铁门,一群小鸡、小鸭在院坝里欢快地奔跑,屋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里洋溢着幸福、透出甜美……也许是听见了我们的脚步声,秦明高和他妻子走了出来。一见是我们,秦明高激动地走过来,紧紧拉住我的手不停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看着秦明高夫妇沧桑而又真诚的脸,我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在秦明高的新房前,我们留下了那张于我而言弥足珍贵的照片。
也许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它时刻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爱去感染,用心去经营,它就会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一张照片记下了我的耐心和坚持,也记下了秦明高一家不等不靠的自强故事。(袁璐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啟秀)日前,中江纪委通报8起“微腐败”典型案例。中江县古店乡西城村原村妇女主任谭志平冒领危房改造补助的问题。在D级危房改造项目中,谭志平与该村8社***户刘某协商,顶替其名额修...
中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中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