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姐(前绿衣者)和同事们抓捕涉毒违法犯罪人员。(视频截图)
开栏语
我们想讲一个特殊群体的故事。
他们是演员,经常扮成各种角色,面对灯红酒绿时刻保持清醒,依靠蛛丝马迹找出线索,荷枪实弹与犯罪分子较量。他们的形象,永远不会公诸于众;
他们是警察,在各警种中牺牲率最高。他们隐藏身份,用的都是化名,真实工作保密。在很多任务中,警服不能穿、枪支不能带,真正是“站在刀尖上跳舞”;
他们,不是《缉毒警》里的吴光林,不是《湄公河大案》中的高野,更不是《余罪》里的卧底。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缉毒警察。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共有362名缉毒警牺牲在岗位上,几乎每天都会牺牲一名,其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68岁;
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过上“万家灯火”的平凡日子。即日起,晚报推出连续报道,讲述他们的故事……
1.6米左右的个头,一身随意的打扮,脱下警服穿上便装,妮娜(化名)看上去不过是个普通女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乔装打扮,多次卧底深入“毒穴”亲手擒拿毒贩,从一名辅警到中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赫赫有名的女干探,她的胆识和勇气让很多吸贩毒人员闻风丧胆。
从辅警到干探与“毒”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有一个美丽温婉的名字,但身边的人更喜欢称妮娜为“娜姐”。30岁出头的妮娜也直言,自己的性格和作派“实在与名字不太搭”。
娜姐从小就是男孩性格,爬树下河、打鸟摸鱼都干过。出于嫉恶如仇的本性,她对警察职业格外向往。高中毕业后,她如愿考入四川警察学院。2006年毕业后,在老家绵竹当上了辅警。
2009年春,正式考入警队的娜姐成了中江县公安局永太派出所的民警。“从当辅警开始,户籍、治安、刑侦几乎都接触过。”娜姐说,也许是性格使然,她总渴望能有更大的挑战。
当年6月,娜姐从派出所被紧急召唤到了县局,“说是禁毒上有个一直没抓到的嫌疑人潜回中江了,需要一个女民警配合抓捕。”娜姐当时并不知道,中江县公安局正打算把她调到禁毒岗位上,而这次配合抓捕,实际上是对她的一次“面试”。
来到嫌疑人家门口,按照部署由娜姐先去“骗”开房门。“当时我也没多想,走过去敲门,里面问‘抓子?\’我随口就答‘收快递\’,结果门就打开了。”说起多年前那段貌似有些莽撞的故事,娜姐忍不住笑了。
那次抓捕兵不血刃,快速而成功。同年8月,娜姐被正式调入中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成了为数不多的几名女性之一。
师从老队长蛛丝马迹寻毒贩踪迹
初到禁毒,娜姐很兴奋,却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从何做起?“我们原来的大队长就手把手地教我。”言传身教之下,娜姐很快熟悉了禁毒部门的工作。一边跟着领导同事实践学习,一边试着从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资料和线索中,抽丝剥茧,追踪涉毒违法犯罪人员的踪迹。
根据一条外地警方转来的线索,娜姐开始对一个潜藏在中江境内的疑似制毒窝点进行追踪。“对方很狡猾,连续转移窝点。”娜姐还记得,线索最初指向的是通济,但他们很快发现,制毒人员已经将窝点转移到了坭金;追踪到坭金,结果又搬了。
“我们通过侦查发现搬到了黄鹿。”和外地警方协商确定好的抓捕时间已迫在眉睫,为弄清楚窝点的准确位置及周边情况,娜姐乔装打扮一番,径直进了村。
在向村民打听涉嫌制毒人员住家位置时,娜姐竟十分巧合的遇上了涉嫌制毒人员的婆婆。几句闲话一摆,老婆婆将她当成贵客领到了孙儿家,娜姐便顺利地确定了这个制毒窝点的位置,观察清楚了周边的情况。
几天后,当娜姐与众多缉毒民警一起,再度出现在这个小院时,之前当她是客人的婆婆一直用怨恨的目光瞪着她。“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娜姐说,“但打击犯罪是我的职责,只希望老人家能够理解。”
巾帼不让须眉蹲坑跟踪抓捕一样不落
今年3月5日,中江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流窜四川德阳、湖北荆州的特大制贩运毒品案件,捣毁制毒窝点1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5人,缴获毒品冰毒20余千克,查获冰毒液体80千克。
因为人手紧张,也怕惊动对方,从3月4日起,对制毒窝点的监控就是由娜姐负责。中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张骞予说,之所以选择娜姐,是因为她不招人注意,同时又经验丰富,随机应变能力强,“再说了,她是跆拳道红带,万一有什么状况,几个人她还是能对付的。”
化妆侦查、蹲坑监控、追踪抓捕……事实上,这样的活儿对禁毒大队的民警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去年12月的一天,娜姐和另一名女同事在中江县城内秘密跟踪一名身强力壮的男性毒贩。从上家手里拿到毒品后,这名狡猾的毒贩迅速坐上一辆出租车离开了现场。娜姐和同伴立刻驾车跟了上去。兜了一圈后,毒贩在一个人群熙攘的地方下了车,准备溜之大吉。
尽管没有携带配枪或其它警械,甚至手上连跟绳子都没有,为防止毒贩脱逃,娜姐和同伴还是决定立即抓捕。两个人跳下车就直扑上去,把这名男性毒贩死死摁在了地上。当时的场景让现场群众目瞪口呆,甚至还有人拨打110报警,说十字路口有两个女的把一个男的摁到地上打……
侠女亦多情女汉子也有掉泪的时候
豪爽的性格、干练的风格……在年轻人居多的禁毒大队,娜姐很受欢迎。但凡碰面,小年轻们都会主动招呼一声“娜姐”,而娜姐总是微微点头颔首,颇有几分大姐风范。
“能干得很,尤其车开得好。”作为娜姐的领导和闺蜜,张骞予也对娜姐欣赏有加。“有次我们去乡下侦查,她开车开得那叫一个快喔,我坐在一边紧张得很。”张骞予忍不住笑了起来,“车子开到一条很窄的机耕道上,担心一会儿不好调头,我让她把车停在路边,结果她白了我一眼,继续往里开。后来真的没地方调头,我还说看她咋办,结果她几盘子一甩就倒出来了”。
今年3月5日大案破获后,大家把收缴的毒品和制毒工具等押运回大队。“卸车的时候,我就发觉她有点反常。”张骞予还记得,从来都是风风火火的娜姐,那天晚上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我以为是忙了一天累了,也没在意。”
嫌疑人抓了,证物押回来了,接下来还有审讯、清点、整理等一堆事,队里每一个人都忙得晕头转向。就在这时,娜姐请假了。“她从来没有掉过链子,我觉得很奇怪就追问了一下,她扭捏了半天才说是要去做手术。”张骞予说,她这才知道,娜姐当时已经怀孕几个月了。
“本来也还没想好要不要孩子。”提起这件事,娜姐脸上没有了笑容,声音黯哑,眼眶里的泪光转瞬即逝。娜姐说,几个月里一直在忙案子,也不可避免的多次接触过毒品,“我的同事就因为怀孕的时候接触了毒品,结果……所以我跟老公商量,干脆就不要了”。
娜姐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也没什么,我喜欢当警察,喜欢干禁毒,再累再苦再危险,我都认了!”
本报记者张嵘
新闻推荐
日前,中江县政务服务工商质监窗口发放了全省第一张“口头申报”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真是没想到,申请营业执照不用我亲自填表,我只带了身份证和场地证明,口头申请就行了,总共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领...
中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中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