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中江新闻 > 正文

让扶贫更精准 ——德阳脱贫攻坚工作小记

来源:德阳晚报 2016-08-09 00:04   https://www.yybnet.net/

今年3月底,什邡市隐峰镇寿增村的“扶贫超市”开张,该村以“扶贫项目商品化”这种新颖的方式,来推进产业扶贫,取得了较好效果,获得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寿增村的做法,是德阳市推进***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市上下坚持“精准”方针,强化工作保障措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今年上半年完成减贫任务1.84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1%。

杜绝“假贫困”,全市清退1.3万人

德阳市实行贫困户动态管理,狠抓扶贫力量的精准投放。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为基础,全市6个县(市、区)都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核查“回头看”,通过三次复核比对,公开透明操作,清退不符合贫困条件的贫困人口1.3万人,同时对返贫户重新挂号,杜绝了“假贫困”,同时不遗漏“真贫困”。

德阳市还开展了国家和省扶贫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修正工作。为此,从市级到村级,分级分批开展业务培训,采取分散录入与集中修正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贫困户基本信息入库,以及数据动态调整。经过动态调整更新,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还有3.78万户8.35万人,确保了信息真实、准确无误。

此外,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脱贫攻坚巡视督查、专项审计、交叉检查和执法检查。市检察院和市扶贫移民办还联合印发了《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德阳市扶贫领域反腐倡廉建设。

整合资源,各方参与“大扶贫”

德阳市凝聚党委政府、社会各方和群众自身等多种力量,致力于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一是抓紧实施专项扶贫项目。2015年度省、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进度80%,包括建设村组道路、沟渠、整治堰塘、新建改建贫困户住房等,同时发展核桃、油桃等产业项目,预计项目在今年11月底全部建成,可覆盖农户9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6万人;二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重点投向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今年上半年全市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已投入帮扶资金5200万元(含以物折资),直接投入帮扶项目57个,帮助引进项目19个;三是实施金融扶贫,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到户1755户2069万元。

突出重点,帮扶措施“量身定制”

为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德阳市将所有贫困户精准划分为“几个一批”,实行分类指导,“量身定制”帮扶措施。

抓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协调教育部门落实教育扶贫“三免三定”政策,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协调农业、商务、建筑等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增强造血功能;

抓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在众多扶贫措施中,德阳市强化“低保兜底”,凸现政府对情况特殊困难户的关怀,将符合条件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解决其基本生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抓医疗救助一批。全市共筛查出5.65万贫困患病人口,建立台账。同时,建立全程健康服务联系制度和开展贫困乡村医生培训,提高救治水平。通过减免新农保费用、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门诊医疗费用补助、专家义诊、大病救助等进行医疗帮扶,今年计划扶持2.27万名贫困人口;

抓移民搬迁一批。有效对接中央、省扶贫搬迁政策,中江县和什邡市的828名贫困户通过移民搬迁项目,达到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住房居住条件,增强后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创新机制,开启脱贫“新模式”

德阳市积极开展扶贫机制体制创新,亮点纷呈。

每个县(市、区)都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团,将技术人员姓名、工作单位、技术专长、联系电话等印成卡片,发放到每一贫困户手中,方便提供“菜单式”服务。

创新股权量化分配机制。如:罗江县创建12个扶贫产业园区,将园区“股权、利润、资产”精准量化到贫困户,建立风险基金,健全收益、分配和管理机制,并采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

创新建立“扶贫超市”。什邡市将贫困户的需求通过扶贫项目商品化方式原汁原味呈现出来,引导帮扶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结合自身能力和特点自愿认领,结对帮扶,并签订“合约”,明确帮扶内容,共同组织实施,确保帮扶出成效。

德阳市正在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辟“造血”脱贫新模式。今年将在27个市级贫困村、120户贫困户中试点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电收入用于贫困户脱贫解困。与此同时,德阳市正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扶贫项目实施中的“快、便、准”,简化操作流程,规范管理,方便尽快组织实施。

>>>新闻1+1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提高标准,德阳扶贫力创“四好”

本报记者 王三春

针对扶贫开发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地区推进不平衡,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短板”,德阳市将全力做好以下工作,努力达到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的目标。

首先是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是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产村相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二是推广发展电商扶贫,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以沿山区和龙泉山丘陵区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示范点。四是加快农村危房建设步伐,优先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切实保障农户住房安全。到2017年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000个,基本覆盖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区,50%的市级贫困村将提升改造为幸福美丽新村。

其次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带动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农业特色产业,支持扶贫对象实施能经营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推广实施罗江县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集体经济收益进行股权量化,贫困人口按股份权重凭证进行利润分红,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三是提高贫困农户就业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三是提高脱贫标准,深化“五个一批”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全面推动“五个一批”、“10个专项扶贫方案”和“17个年度工作计划”融合落实,完善长效脱贫机制,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结合。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措施力度,提高脱贫标准。(紧转第三版)

今年3月底,什邡市隐峰镇寿增村的“扶贫超市”开张,该村以“扶贫项目商品化”这种新颖的方式,来推进产业扶贫,取得了较好效果,获得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寿增村的做法,是德阳市推进***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市上下坚持“精准”方针,强化工作保障措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今年上半年完成减贫任务1.84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1%。

杜绝“假贫困”,全市清退1.3万人

德阳市实行贫困户动态管理,狠抓扶贫力量的精准投放。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为基础,全市6个县(市、区)都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核查“回头看”,通过三次复核比对,公开透明操作,清退不符合贫困条件的贫困人口1.3万人,同时对返贫户重新挂号,杜绝了“假贫困”,同时不遗漏“真贫困”。

德阳市还开展了国家和省扶贫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修正工作。为此,从市级到村级,分级分批开展业务培训,采取分散录入与集中修正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贫困户基本信息入库,以及数据动态调整。经过动态调整更新,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还有3.78万户8.35万人,确保了信息真实、准确无误。

此外,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脱贫攻坚巡视督查、专项审计、交叉检查和执法检查。市检察院和市扶贫移民办还联合印发了《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德阳市扶贫领域反腐倡廉建设。

整合资源,各方参与“大扶贫”

德阳市凝聚党委政府、社会各方和群众自身等多种力量,致力于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一是抓紧实施专项扶贫项目。2015年度省、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进度80%,包括建设村组道路、沟渠、整治堰塘、新建改建贫困户住房等,同时发展核桃、油桃等产业项目,预计项目在今年11月底全部建成,可覆盖农户9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6万人;二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重点投向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今年上半年全市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已投入帮扶资金5200万元(含以物折资),直接投入帮扶项目57个,帮助引进项目19个;三是实施金融扶贫,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到户1755户2069万元。

突出重点,帮扶措施“量身定制”

为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德阳市将所有贫困户精准划分为“几个一批”,实行分类指导,“量身定制”帮扶措施。

抓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协调教育部门落实教育扶贫“三免三定”政策,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协调农业、商务、建筑等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增强造血功能;

抓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在众多扶贫措施中,德阳市强化“低保兜底”,凸现政府对情况特殊困难户的关怀,将符合条件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解决其基本生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抓医疗救助一批。全市共筛查出5.65万贫困患病人口,建立台账。同时,建立全程健康服务联系制度和开展贫困乡村医生培训,提高救治水平。通过减免新农保费用、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门诊医疗费用补助、专家义诊、大病救助等进行医疗帮扶,今年计划扶持2.27万名贫困人口;

抓移民搬迁一批。有效对接中央、省扶贫搬迁政策,中江县和什邡市的828名贫困户通过移民搬迁项目,达到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住房居住条件,增强后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创新机制,开启脱贫“新模式”

德阳市积极开展扶贫机制体制创新,亮点纷呈。

每个县(市、区)都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团,将技术人员姓名、工作单位、技术专长、联系电话等印成卡片,发放到每一贫困户手中,方便提供“菜单式”服务。

创新股权量化分配机制。如:罗江县创建12个扶贫产业园区,将园区“股权、利润、资产”精准量化到贫困户,建立风险基金,健全收益、分配和管理机制,并采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

创新建立“扶贫超市”。什邡市将贫困户的需求通过扶贫项目商品化方式原汁原味呈现出来,引导帮扶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结合自身能力和特点自愿认领,结对帮扶,并签订“合约”,明确帮扶内容,共同组织实施,确保帮扶出成效。

德阳市正在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辟“造血”脱贫新模式。今年将在27个市级贫困村、120户贫困户中试点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电收入用于贫困户脱贫解困。与此同时,德阳市正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扶贫项目实施中的“快、便、准”,简化操作流程,规范管理,方便尽快组织实施。

>>>新闻1+1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提高标准,德阳扶贫力创“四好”

本报记者 王三春

针对扶贫开发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地区推进不平衡,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短板”,德阳市将全力做好以下工作,努力达到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的目标。

首先是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是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产村相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二是推广发展电商扶贫,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以沿山区和龙泉山丘陵区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示范点。四是加快农村危房建设步伐,优先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切实保障农户住房安全。到2017年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000个,基本覆盖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区,50%的市级贫困村将提升改造为幸福美丽新村。

其次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带动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农业特色产业,支持扶贫对象实施能经营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推广实施罗江县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集体经济收益进行股权量化,贫困人口按股份权重凭证进行利润分红,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三是提高贫困农户就业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三是提高脱贫标准,深化“五个一批”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全面推动“五个一批”、“10个专项扶贫方案”和“17个年度工作计划”融合落实,完善长效脱贫机制,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结合。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措施力度,提高脱贫标准。(紧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中江大爷种出29斤“脚板苕”长4根“大手指”

大爷与巨型“脚板苕”合影。据四川新闻网3月9日讯(秦琴记者周鸿)“陈大爷,你种的这是什么呀?像个大脚掌,也像是大手掌。”日前,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的陈大爷从自家菜地挖出了长70多厘米、重29.2斤,长着4...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让扶贫更精准 ——德阳脱贫攻坚工作小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