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资料图片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感恩援建、真情援建、务实援建、科学援建”的理念,树立“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信念,动员各方力量,迅速派出援建人员展开了对口援建芦山县的大爱行动!
在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芦山,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三年来德阳援建芦山的可喜成果——一条条宽敞明亮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崭新民居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建工厂机器声轰鸣,一张张笑脸在眼前呈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芦山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翅腾飞、向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7月19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的琪雅服装厂,在一间宽敞、灯光明亮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来自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23岁的女工唐鑫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记者,她今年3月听朋友介绍,德阳在芦山援建了一个服装厂,她本人有缝纫技术,于是便来到这里打工。“在家乡打工离家近,每天都可以回家带小孩,收入也不比在外地打工少,感谢德阳为我们建了这么好的工厂!”唐鑫充满感激地说。
德阳琪达服装有限公司投资的琪雅服装厂,标准厂房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两万余平方米,是德阳援建芦山的重要项目。2014年1月18日,标准厂房正式破土动工,克服了地质条件差、降雨多等重重困难后,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标准厂房主体就全部完工。“琪雅服装项目的建成创造了援建芦山产业项目的德阳速度。”芦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海笑如是说。据琪雅服装厂厂长房晓明介绍,该厂陆续招收了500多名工人,90%以上来自芦山本地,另有少部分来自雅安雨城区、天全县、汉源县和名山县。2014年7月15日正式投资,去年年产值达5000万元,今年再打算招收200名工人,帮助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德阳籍企业湘邻纺织厂经德阳有关部门招商推介引进,从原芦山县的芦阳镇迁至产业集中区,总投资1.2亿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2015年3月竣工,同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年生产能力达5万纱锭,年产值2亿元,创税收500万元。厂长张昌吉告诉记者:“我们厂迁址后,规模扩大了,现有员工260人,98%都来自芦山本地,仅每个月工资都要发放80万元。”
德阳籍企业思远重工项目于去年4月被市政府引进到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计划投资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8000万元,已投入5000万元,厂房、办公楼、职工食堂已建成,正在进行装修、设备安装和场地平整硬化,预计年底投入生产。该项目负责人刘云福表示,投产后可以解决当地150人就业,年产值达1亿元,完成税收1000万元以上。
据介绍,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德阳市注重“输血”和“造血”并重,把帮助灾区发展产业作为援建的关键来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为德阳籍企业搭建合作平台。3年来,全市250余户德阳企业参与推介活动,与芦山签订产业重建合作项目25个(其中农业项目11个,工业项目11个,服务业项目3个),总投资12.32亿元。
猕猴桃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距县城2公里。在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4个村民小组,328户1350人,有着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五十百千”建设示范村等诸多头衔。今年“七一”,火炬村党支部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走进火炬村,除了新建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木房、简欧风格的洋房,最吸引眼球的则是成片的猕猴桃树。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本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园区,看到绿油油的猕猴桃树挂满了果实,每个果实都用纸袋罩着。“用纸袋罩着主要是保护猕猴桃,防止被鸟儿和虫食,不打农药,这样的果实‘绿色\’!”
赵本正介绍,全村共栽植猕猴桃树1500亩,亩产能达到2000斤,远销成都、重庆、上海等地,不愁销路,为农民创收11000多元;猕猴桃发展这么快大部分是德阳援建干部的功劳。一说起德阳援建干部,赵本正赞不绝口:“他们很辛苦,重建产业、作技术指导,特别能吃苦耐劳,经常是‘5+2’\‘ 白+黑’地干!”赵正本表示,火炬村生态环境优美,重建中,防洪沟治理工程、千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观景平台、步游道建设、休闲凉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提升了新村风貌,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如今正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非常感谢德阳援建干部!”
据了解,除旌阳区邀请20多名技术专家到芦阳镇指导农户标准化改造猕猴桃1000余亩,新建300亩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点外,罗江县组织该县农林牧技术专家20余人多次赴清仁乡,现场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核桃、小香葱等特色农作物;广汉市组织该市和彭州农业种植大户在思延乡利用猕猴桃种植区空闲土地发展间作和套作,扶持培育当地种植大户种植生态菜豆400亩,引进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心手相连、劳动致富”扶贫解困项目,发展农家庭院、林地生态畜禽养殖500余户;绵竹市组织绵竹籍企业家捐赠良种母猪80头,在飞仙关镇5个行政村建设仔猪繁育基地,向全镇农户优惠出售仔猪,壮大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户收入;中江县组织芦山县双石镇干部群众到中江考察芍药、丹参和金银花等项目,捐赠现金10万元扶持该镇围塔村茶叶基地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
县医院终于有了儿科
7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芦山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儿科病区看到,干净整洁的病房,秩序井然的医生办公室……这是一栋灾后新建的住院大楼,儿科病区就设在该栋大楼的四楼。
“这里环境非常好,医生护士态度也好,在这儿给小孩看病治疗我很放心。”在一间儿童病房里,家住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的村民乐定琼对记者说,以前给儿子看病后只能回家,第二天再来医院治疗,现在方便多了,有了住院病房。
据该科护士长纪国敏介绍,儿科是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援助下组建而成的,“如果不是德阳的支持,儿科一下是不可能开展起来的。”儿科现有住院病床位44张,儿科观察床位27张,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平均每天看病人数达六七十人次,住院率达95%以上。“自2013年10月起,德阳市人民医院分7批次派出24人次对口支援我院各项专业工作,每个批次支援时间3—6个月不等,通过对口支援有效地缓解了我院儿科专业、麻醉专业、检验专业人员紧缺,保障了相关专科的正常开展,促进了我院相关专科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该院医疗业务部部长周进松如是说。
据悉,德阳5家医疗机构分别对口帮扶芦山县5家医疗机构,常年派驻卫生管理及技术人员17名。
龙门乡架起“德阳大桥”
震中龙门乡青龙场,家家户户像过节一样,门前挂着大红灯笼和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他们对重建三周年的纪念,是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恩,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在龙门乡,最耀眼的是当数德阳大桥。这是德阳援建的大桥,是座名副其实的便民大桥。它横跨于玉溪河上,方便了沿河两岸的老百姓。龙门乡青龙场村河心组组长张向东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到河对岸要绕行两公里,现在方便多了。村民骆文伟大爷感受最深,他说,他女儿就住在河对面,以前骑自行车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只要10分钟就到了。去年,骆文伟大爷还专门写了首打油诗感谢德阳援建了这座大桥。
据介绍,3年来,德阳市先后在市级部门和县(市、区)遴选了148名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到芦山县直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芦山6个乡镇21000余户农房重建(含加固)任务已完成,全部入住新居。打造了龙门古镇、飞仙南北场镇等特色魅力城镇,建成了芦阳火炬村、龙门青龙场村、飞仙关凤凰村新村等聚集点。
三年来,芦山的巨大变化就是援建人员的心血和汗水的见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对口支援芦山前方指挥部指挥长于廷哲感慨道:“三年前,我带着信任和使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雅安芦山,投入灾后重建事业中。如今,看着焕然一新的新路、新房、新园区、新设施,心中感慨之余更多是不舍。这三年,不仅为芦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德阳参与援建的每一个人。”
三年援建虽画上了圆满句号,但与芦山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长存!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建华表示:“德阳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对口援建芦山,一批批援建工作把芦山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德阳人民援建的产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和德阳大桥,已成为德阳、芦山人民心手相牵、情谊长存的历史见证,我代表芦山县委、县政府和13万芦山人民向德阳市委、市政府和390万德阳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报记者 肖盛雄
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资料图片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感恩援建、真情援建、务实援建、科学援建”的理念,树立“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信念,动员各方力量,迅速派出援建人员展开了对口援建芦山县的大爱行动!
在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芦山,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三年来德阳援建芦山的可喜成果——一条条宽敞明亮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崭新民居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建工厂机器声轰鸣,一张张笑脸在眼前呈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芦山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翅腾飞、向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7月19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的琪雅服装厂,在一间宽敞、灯光明亮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来自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23岁的女工唐鑫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记者,她今年3月听朋友介绍,德阳在芦山援建了一个服装厂,她本人有缝纫技术,于是便来到这里打工。“在家乡打工离家近,每天都可以回家带小孩,收入也不比在外地打工少,感谢德阳为我们建了这么好的工厂!”唐鑫充满感激地说。
德阳琪达服装有限公司投资的琪雅服装厂,标准厂房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两万余平方米,是德阳援建芦山的重要项目。2014年1月18日,标准厂房正式破土动工,克服了地质条件差、降雨多等重重困难后,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标准厂房主体就全部完工。“琪雅服装项目的建成创造了援建芦山产业项目的德阳速度。”芦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海笑如是说。据琪雅服装厂厂长房晓明介绍,该厂陆续招收了500多名工人,90%以上来自芦山本地,另有少部分来自雅安雨城区、天全县、汉源县和名山县。2014年7月15日正式投资,去年年产值达5000万元,今年再打算招收200名工人,帮助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德阳籍企业湘邻纺织厂经德阳有关部门招商推介引进,从原芦山县的芦阳镇迁至产业集中区,总投资1.2亿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2015年3月竣工,同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年生产能力达5万纱锭,年产值2亿元,创税收500万元。厂长张昌吉告诉记者:“我们厂迁址后,规模扩大了,现有员工260人,98%都来自芦山本地,仅每个月工资都要发放80万元。”
德阳籍企业思远重工项目于去年4月被市政府引进到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计划投资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8000万元,已投入5000万元,厂房、办公楼、职工食堂已建成,正在进行装修、设备安装和场地平整硬化,预计年底投入生产。该项目负责人刘云福表示,投产后可以解决当地150人就业,年产值达1亿元,完成税收1000万元以上。
据介绍,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德阳市注重“输血”和“造血”并重,把帮助灾区发展产业作为援建的关键来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为德阳籍企业搭建合作平台。3年来,全市250余户德阳企业参与推介活动,与芦山签订产业重建合作项目25个(其中农业项目11个,工业项目11个,服务业项目3个),总投资12.32亿元。
猕猴桃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距县城2公里。在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4个村民小组,328户1350人,有着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五十百千”建设示范村等诸多头衔。今年“七一”,火炬村党支部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走进火炬村,除了新建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木房、简欧风格的洋房,最吸引眼球的则是成片的猕猴桃树。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本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园区,看到绿油油的猕猴桃树挂满了果实,每个果实都用纸袋罩着。“用纸袋罩着主要是保护猕猴桃,防止被鸟儿和虫食,不打农药,这样的果实‘绿色\’!”
赵本正介绍,全村共栽植猕猴桃树1500亩,亩产能达到2000斤,远销成都、重庆、上海等地,不愁销路,为农民创收11000多元;猕猴桃发展这么快大部分是德阳援建干部的功劳。一说起德阳援建干部,赵本正赞不绝口:“他们很辛苦,重建产业、作技术指导,特别能吃苦耐劳,经常是‘5+2’\‘ 白+黑’地干!”赵正本表示,火炬村生态环境优美,重建中,防洪沟治理工程、千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观景平台、步游道建设、休闲凉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提升了新村风貌,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如今正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非常感谢德阳援建干部!”
据了解,除旌阳区邀请20多名技术专家到芦阳镇指导农户标准化改造猕猴桃1000余亩,新建300亩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点外,罗江县组织该县农林牧技术专家20余人多次赴清仁乡,现场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核桃、小香葱等特色农作物;广汉市组织该市和彭州农业种植大户在思延乡利用猕猴桃种植区空闲土地发展间作和套作,扶持培育当地种植大户种植生态菜豆400亩,引进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心手相连、劳动致富”扶贫解困项目,发展农家庭院、林地生态畜禽养殖500余户;绵竹市组织绵竹籍企业家捐赠良种母猪80头,在飞仙关镇5个行政村建设仔猪繁育基地,向全镇农户优惠出售仔猪,壮大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户收入;中江县组织芦山县双石镇干部群众到中江考察芍药、丹参和金银花等项目,捐赠现金10万元扶持该镇围塔村茶叶基地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
县医院终于有了儿科
7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芦山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儿科病区看到,干净整洁的病房,秩序井然的医生办公室……这是一栋灾后新建的住院大楼,儿科病区就设在该栋大楼的四楼。
“这里环境非常好,医生护士态度也好,在这儿给小孩看病治疗我很放心。”在一间儿童病房里,家住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的村民乐定琼对记者说,以前给儿子看病后只能回家,第二天再来医院治疗,现在方便多了,有了住院病房。
据该科护士长纪国敏介绍,儿科是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援助下组建而成的,“如果不是德阳的支持,儿科一下是不可能开展起来的。”儿科现有住院病床位44张,儿科观察床位27张,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平均每天看病人数达六七十人次,住院率达95%以上。“自2013年10月起,德阳市人民医院分7批次派出24人次对口支援我院各项专业工作,每个批次支援时间3—6个月不等,通过对口支援有效地缓解了我院儿科专业、麻醉专业、检验专业人员紧缺,保障了相关专科的正常开展,促进了我院相关专科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该院医疗业务部部长周进松如是说。
据悉,德阳5家医疗机构分别对口帮扶芦山县5家医疗机构,常年派驻卫生管理及技术人员17名。
龙门乡架起“德阳大桥”
震中龙门乡青龙场,家家户户像过节一样,门前挂着大红灯笼和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他们对重建三周年的纪念,是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恩,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在龙门乡,最耀眼的是当数德阳大桥。这是德阳援建的大桥,是座名副其实的便民大桥。它横跨于玉溪河上,方便了沿河两岸的老百姓。龙门乡青龙场村河心组组长张向东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到河对岸要绕行两公里,现在方便多了。村民骆文伟大爷感受最深,他说,他女儿就住在河对面,以前骑自行车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只要10分钟就到了。去年,骆文伟大爷还专门写了首打油诗感谢德阳援建了这座大桥。
据介绍,3年来,德阳市先后在市级部门和县(市、区)遴选了148名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到芦山县直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芦山6个乡镇21000余户农房重建(含加固)任务已完成,全部入住新居。打造了龙门古镇、飞仙南北场镇等特色魅力城镇,建成了芦阳火炬村、龙门青龙场村、飞仙关凤凰村新村等聚集点。
三年来,芦山的巨大变化就是援建人员的心血和汗水的见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对口支援芦山前方指挥部指挥长于廷哲感慨道:“三年前,我带着信任和使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雅安芦山,投入灾后重建事业中。如今,看着焕然一新的新路、新房、新园区、新设施,心中感慨之余更多是不舍。这三年,不仅为芦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德阳参与援建的每一个人。”
三年援建虽画上了圆满句号,但与芦山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长存!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建华表示:“德阳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对口援建芦山,一批批援建工作把芦山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德阳人民援建的产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和德阳大桥,已成为德阳、芦山人民心手相牵、情谊长存的历史见证,我代表芦山县委、县政府和13万芦山人民向德阳市委、市政府和390万德阳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报记者 肖盛雄
新闻推荐
■王敏刘俊本报记者聂凤2014年12月3日至4日,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广州举行,国网资阳供电公司的参赛项目“‘红细胞\’工程0公里志愿关爱计划”获得金奖。近年来,资阳公司电力“红细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