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德阳坚持把园区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园、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园、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图为位于德阳经开区的四川金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本报记者 陈晓霞摄
德 阳
经开区
三大举措提升综合竞争力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和示范效应,采取三大举措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该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突出产业特点。充分发挥经开区在德阳市工业聚集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形成特色品牌,提高集约发展程度。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依托东电、二重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核电、风能发电等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推进发展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该区把创新能力和保护知识产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支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院所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有机融合发展,重点引进金融、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等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配套增值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重点吸引新型零售业态、休闲服务类项目和国际一流品牌到经开区投资,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总部或具有区域性总部功能的机构落户经开区,促进人才、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快速集聚。
本报记者 肖盛雄
旌阳
“三区”建设集中发力
旌阳抢占发展新机遇,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三区”建设集中发力;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知识产权促进工程、科技载体建设工程、“双百人才”工程、 科技金融结合工程等“六大工程”,构建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先行先试,精准发力。目前,该区已完成18项特色重点改革任务;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入驻中小微企业200余家。在全省设立了首支石墨烯产业基金,规模为2亿元。
将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作为“支撑工程”,构建旌阳人才高地。近年来,旌阳区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引进院士、博导等高端人才19名。
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打造高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核心区。目前,旌阳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等。
同时,旌阳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牵引,驱动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目前,已规划建设1624亩的石墨烯产业园;实施以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 本报记者 许江韵
广汉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近年来,广汉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的政产学研方针,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围绕广汉的重点产业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四川大学与广汉企业共开展20个科研合作项目,合作资金1000万元,开发新产品25项,新增专利50个,直接拉动企业投资1.2亿元,带动实现产值6.1亿元,预计增加税收5000万元。同时,广汉还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电子科大、西南石油大学等院校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政产学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此外,广汉高新技术企业也积极行动,抢抓机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和清华大学在机器人研发创新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苦于公司规模较小,发展较为缓慢。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成功引入了安徽国购集团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国购集团向豪特电气投资5400万元,收购其60%的股份,并更名为国购豪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联姻是高新技术和社会资本的完美融合,必将推动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本报记者 唐茂
什邡
一手抓升级一手抓创新
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什邡着力从供给侧入手,探索全面创新改革路径,助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拓宽了“万众创业”新空间。
什邡及时出台《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升级决定》,做好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工作准备,并初步明确了以节能环保绿色循环和军民融合为主的产业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改革新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创新的“双业态”局面。
同时,什邡市通过市财政每年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账单”撬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该市对辖区内技术领域和产业化前景好的63家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分层分类的递进培育,鼓励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截至目前,航空航天、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创新型支柱产业迈出了发展步伐。此外,该市通过开展“高校专家企业行”、“企业家高校行”等活动,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交流的桥梁,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近年来,什邡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已培育创新创业载体2家,首批认定2家市级众创空间,累计培育创新创业人员40人,团队7个,服务创客1500余人次。本报记者 曾征
绵竹
创新驱动引发展动力
今年以来,绵竹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产业转型面临攻坚克难的当下,绵竹激荡出了发展的新动力。
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绵竹市工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从困境中逆势而上?作为机械加工行业的代表企业,德阳东汽电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一方面扩宽销售渠道,顺利实现了今年的上半年目标任务。
如何促进企业保稳定、多创新?绵竹市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加大帮扶力度,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回升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鼓励措施方面,绵竹市相继出台系列措施,对今年春节加班加点的企业进行加班、用电、用气补贴。在创新和专利方面,出台相关办法,对获得专利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在精准帮扶方面,建立健全了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领导联系制度,引导部分困难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稳定市场份额,早日实现脱困发展。除了加大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外,绵竹还着力加强油、气、电等要素保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谭明剑
中江
以创新促转型添后劲
中江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7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工业性投入28.5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技术改造投入24.1亿元,同比增长45.9%。
主要做法:推进成德工业新城建设。构建中江与金堂、简阳组成的龙泉山东侧产业发展走廊。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电子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工艺密集型的转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合作,县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签订了校县合作协议;今年,已新认定创新型企业10家。
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重在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载体文化等方面作出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科技成果在中江转移转化;加快实施“1513人才工程”。
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中江县直接融资后备企业库,纳入后备企业管理的企业达到22家。
本报记者 杜晓鹏
罗江
着力打造三项改革亮点
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罗江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战略性目标与现实性任务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罗江实际、体现罗江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重点突出打造村民议事代表会议、邻里乡亲互助会、扶贫产业园三项改革特色亮点,收到了显著成效。
着力提炼村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典型经验。利用罗江长期以来村民议事的良好风俗习惯,进一步总结完善村民议事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程序规范、实施高效、监督有力、公开透明的村民自治新机制。
着力提炼深化邻里乡亲互助会典型经验。邻里乡亲互助互会于2013年11月在该县新盛镇金龙村首先发起成立,投入运行后效果良好,目前互助会在全县125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去年,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多项政策措施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着力提炼扶贫创业园典型经验。在慧觉镇龙王村试点探索“土地入股、集中发展、资源整合、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园模式,让贫困户得到了持续可靠的帮扶。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扶贫产业园建设标准。
本报记者 肖盛雄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德阳坚持把园区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园、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园、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图为位于德阳经开区的四川金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本报记者 陈晓霞摄
德 阳
经开区
三大举措提升综合竞争力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和示范效应,采取三大举措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该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突出产业特点。充分发挥经开区在德阳市工业聚集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形成特色品牌,提高集约发展程度。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依托东电、二重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核电、风能发电等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推进发展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该区把创新能力和保护知识产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支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院所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有机融合发展,重点引进金融、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等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配套增值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重点吸引新型零售业态、休闲服务类项目和国际一流品牌到经开区投资,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总部或具有区域性总部功能的机构落户经开区,促进人才、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快速集聚。
本报记者 肖盛雄
旌阳
“三区”建设集中发力
旌阳抢占发展新机遇,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三区”建设集中发力;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知识产权促进工程、科技载体建设工程、“双百人才”工程、 科技金融结合工程等“六大工程”,构建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先行先试,精准发力。目前,该区已完成18项特色重点改革任务;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入驻中小微企业200余家。在全省设立了首支石墨烯产业基金,规模为2亿元。
将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作为“支撑工程”,构建旌阳人才高地。近年来,旌阳区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引进院士、博导等高端人才19名。
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打造高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核心区。目前,旌阳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等。
同时,旌阳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牵引,驱动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目前,已规划建设1624亩的石墨烯产业园;实施以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 本报记者 许江韵
广汉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近年来,广汉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的政产学研方针,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围绕广汉的重点产业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四川大学与广汉企业共开展20个科研合作项目,合作资金1000万元,开发新产品25项,新增专利50个,直接拉动企业投资1.2亿元,带动实现产值6.1亿元,预计增加税收5000万元。同时,广汉还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电子科大、西南石油大学等院校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政产学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此外,广汉高新技术企业也积极行动,抢抓机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和清华大学在机器人研发创新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苦于公司规模较小,发展较为缓慢。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成功引入了安徽国购集团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国购集团向豪特电气投资5400万元,收购其60%的股份,并更名为国购豪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联姻是高新技术和社会资本的完美融合,必将推动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本报记者 唐茂
什邡
一手抓升级一手抓创新
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什邡着力从供给侧入手,探索全面创新改革路径,助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拓宽了“万众创业”新空间。
什邡及时出台《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升级决定》,做好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工作准备,并初步明确了以节能环保绿色循环和军民融合为主的产业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改革新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创新的“双业态”局面。
同时,什邡市通过市财政每年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账单”撬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该市对辖区内技术领域和产业化前景好的63家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分层分类的递进培育,鼓励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截至目前,航空航天、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创新型支柱产业迈出了发展步伐。此外,该市通过开展“高校专家企业行”、“企业家高校行”等活动,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交流的桥梁,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近年来,什邡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已培育创新创业载体2家,首批认定2家市级众创空间,累计培育创新创业人员40人,团队7个,服务创客1500余人次。本报记者 曾征
绵竹
创新驱动引发展动力
今年以来,绵竹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产业转型面临攻坚克难的当下,绵竹激荡出了发展的新动力。
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绵竹市工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从困境中逆势而上?作为机械加工行业的代表企业,德阳东汽电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一方面扩宽销售渠道,顺利实现了今年的上半年目标任务。
如何促进企业保稳定、多创新?绵竹市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加大帮扶力度,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回升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鼓励措施方面,绵竹市相继出台系列措施,对今年春节加班加点的企业进行加班、用电、用气补贴。在创新和专利方面,出台相关办法,对获得专利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在精准帮扶方面,建立健全了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领导联系制度,引导部分困难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稳定市场份额,早日实现脱困发展。除了加大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外,绵竹还着力加强油、气、电等要素保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谭明剑
中江
以创新促转型添后劲
中江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7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工业性投入28.5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技术改造投入24.1亿元,同比增长45.9%。
主要做法:推进成德工业新城建设。构建中江与金堂、简阳组成的龙泉山东侧产业发展走廊。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电子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工艺密集型的转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合作,县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签订了校县合作协议;今年,已新认定创新型企业10家。
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重在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载体文化等方面作出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科技成果在中江转移转化;加快实施“1513人才工程”。
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中江县直接融资后备企业库,纳入后备企业管理的企业达到22家。
本报记者 杜晓鹏
罗江
着力打造三项改革亮点
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罗江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战略性目标与现实性任务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罗江实际、体现罗江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重点突出打造村民议事代表会议、邻里乡亲互助会、扶贫产业园三项改革特色亮点,收到了显著成效。
着力提炼村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典型经验。利用罗江长期以来村民议事的良好风俗习惯,进一步总结完善村民议事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程序规范、实施高效、监督有力、公开透明的村民自治新机制。
着力提炼深化邻里乡亲互助会典型经验。邻里乡亲互助互会于2013年11月在该县新盛镇金龙村首先发起成立,投入运行后效果良好,目前互助会在全县125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去年,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多项政策措施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着力提炼扶贫创业园典型经验。在慧觉镇龙王村试点探索“土地入股、集中发展、资源整合、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园模式,让贫困户得到了持续可靠的帮扶。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扶贫产业园建设标准。
本报记者 肖盛雄
新闻推荐
(记者肖盛雄)8月11至15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率队深入中江县14个村,开展脱贫攻坚蹲点督导工作,并在中江县召开座谈会,共谋脱贫攻坚大计。在到村蹲点督导中,市人大常委会蹲点督导组详细听取了村两委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