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艳
夏日,漫步在西平镇,透着历史气息青石板街道和清代古建筑,让人身心沉静;而在古镇的外围,宽阔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街道,繁荣的商贸……群山环抱中的这座历史文化古镇,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4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西平成为全国重点镇。全国重点镇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龙头,全镇上下围绕省委省政府“走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积极抢抓国家、省、市、县重点(示范)镇建设机遇,创新落实全省百镇试点要求,稳步推进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实现了空间布局、承载能力、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同步提升。
西平镇位于三台县西30公里凯江之滨,与中江县毗连,是三台县西部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该镇现存有清初时建的古城楼、广东会馆及小南门、小东门,其中,古城墙1500余米、古民居6000余平方米。长久以来形成的客家文化、观音文化、母系氏族文化及风物掌故奠定了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
显而易见,西平镇小城镇建设有着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该怎样发展?
2015年以来,西平镇先后争取到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三台县扩权强镇等改革试点。面对历史发展机遇,西平结合文化底蕴深厚、商贸流通繁荣、农业基础较好等实际,按照“走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整体思路,确立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小城镇”发展目标。
三台坚持“跳出西平规划西平”,将西平融入到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大格局规划,先后编制完成《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西平—凯河同城发展规划》等多项总体规划和启动《西平古镇旅游规划及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题规划,确立了以客家文化为特色风格的城镇建设思路和“三台县域副中心、区域性卫星城镇、商贸旅游基地”发展目标。规划城镇形成“四轴、一带、八组团”的空间布局形态和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的城镇保护分区规划,计划到2030年,镇区建成面积达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4.5万人。
60多岁的周光亮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现在他时常会到凯江边上转一转。“河道整治好了,休闲河堤公园建起来后,镇上的人和游客休闲都有地方去。”老人高兴地说。
凯江河堤开发只是该镇推进商贸旅游生态强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开发凯江河岸的水上公园、滨江湿地,打造月牙湾休闲娱乐中心,成片开发西平场镇北区,把西平打造成集吃、住、游、购、行、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强镇,为旅游产业兴镇奠基起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统筹,让群众都富起来。”西平镇党委书记陈忠表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严格遵循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镇把产业发展放在城镇化建设突出位置,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巩固商品粮、生猪、蚕茧、蔬菜、禽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专合组织和引进农业开发公司,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规模化种养殖;投资5000余万元存栏2500余头的新希望集团祖代养殖厂、投资500余万元年产值2000余万元的蜀奇食品厂等企业已纷纷“安营扎寨”;依托新希望集团祖代养殖基地的辐射带动,组建了畜牧产业发展合作社;依托蜀奇食品厂的辐射带动,建成规模化花生种植基地3000余亩。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占地50余亩的喜洋洋商业中心,聚集傲人的商业人气;2000余家商铺带动餐饮、休闲服务等行业强势起步,让更多的当地农民成了“上班一族”。
凯江之滨,西平镇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宜居、宜业、生态、富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西平这座历史文化名镇,正在快速成长为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环境幽雅舒适、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城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关翔天记者张清)为了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开展,将电子商务推广到农村各领域,共建“美丽夹江·幸福夹江”电商新局面,夹江县加大了宣传力度和相关工作,促进该县电子商务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