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正在清运垃圾。
凌晨3点半,别人都还在睡梦中熟睡时,垃圾清运工刘琼却已经身穿工作服骑着垃圾清运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扫拢垃圾、翻倒垃圾、再转运出去,刘琼这一干就做了17年。17年的垃圾清运,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份对工作的坚守和对城市的热爱。“干了17年垃圾清运,感受最多的便是见证了城市一点一点的变迁。”刘琼说。
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
刘琼,中江县瓦店乡人,今年49岁,1999年她随丈夫一起来到德阳务工,找了份环卫工作,负责街道的垃圾清运,一干就是17年。刘琼所在的片区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南环卫所,主要负责市区蒙山街、沙河街、柳河街以及两个生活小区的垃圾清运工作。
4月22日,记者见到刘琼时,她正在蒙山街把街道两边垃圾筒里的垃圾翻倒出来转运到垃圾车里。“你这都已经清运第几车垃圾了呀?”记者问,“第五车了。”“哪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清运的呢?”“凌晨3点半就出来清垃圾了。”
刘琼负责清运的蒙山街、沙河街和柳河街是市区比较繁华、商铺最多的街道,因此,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多。为了能早早地清运垃圾,刘琼把本应该是凌晨5点半开始工作的时间调整到凌晨3点半开始。“我凌晨3点半开始清运街道两边垃圾桶里的垃圾,3条街道一直要清运到7点过。然后就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又开始清运路面店铺里的垃圾一直持续到11点半。”刘琼说,清运店铺里的垃圾还要逐一帮助他们把垃圾翻倒到垃圾车里。记者看到,从一些餐饮店铺里搬出来的垃圾是一大桶,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特别沉重。刘琼和店铺里的人一起抬起垃圾桶就往车上倒,而这样抬上抬下的体力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干这些,我都习惯了,没觉得啥。”刘琼笑着说,一开始干的时候的确有点累,累的时候就回家静静地坐一会,放松一下,缓过劲来就好了。
从最早清运渣土到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从1999年我就开始清运蒙山街这一段道路的垃圾,当初我是骑着人力三轮车清运,当时由于街道还没这么繁华,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清运的很多便是尘土和渣土。”刘琼回忆称,当时的蒙山街没得啥店铺,路两边都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就只是一些住家户。车子经过,路上扬起的都是灰尘。
2008年“5·12”地震后,当时临时帐篷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被随手乱扔,没有规律,清运工人全是手拿蛇皮口袋步行到每一顶帐篷周围收运,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那时候垃圾开始渐渐增多,街道店铺也逐渐增多,修建了很多高楼大厦,人口也增多,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多。”刘琼称,从凌晨3点半开始,清运完路边的垃圾后,就逐一帮助店铺翻倒垃圾。平均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在她的努力工作下,路面店铺以前乱倾乱倒现象没有再发生过,受到了社区、商家的好评。
“不要看我们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清运垃圾,但我们可是见证着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生活垃圾增多的同时,我们清运的车辆也越来越方便、先进了。”刘琼表示,她从以前的人力三轮清运车到电动车到现在的液压三轮清运车。“以前蹬人力三轮车时很费力,全靠脚蹬,一年布鞋都要换很多双,随后改成电动的节省了体力,现在用液压就更轻松一些了。城市繁荣很多配套设施也跟上了。”
现在最怕看到街道上乱丢垃圾
今年已经49岁的刘琼,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工友们给她算了一笔账,17年来,她一共清除垃圾17000多吨。
“现在走到大街上,看到有谁边走边丢垃圾的,就很不舒服,就像对待‘敌人\’一样,就想上前制止不要随地丢垃圾。”刘琼称,由于她工作的职业性,知道干这一行太不容易,现在最怕上街乱丢垃圾的人。
为了保持一条街道的清洁卫生,做到日扫日清,仅蒙山街这一段路,一天从早到晚需要4个清扫工人2个清运工轮班工作,而清扫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我们环卫工最怕下雨了,一下雨,路上垃圾不好清扫,全身还被淋湿,没一处是干的,可以说完全是在风里来雨里去。”刘琼称,她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爱护环境,尊重环卫工的劳动成果。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刘琼正在清运垃圾。
凌晨3点半,别人都还在睡梦中熟睡时,垃圾清运工刘琼却已经身穿工作服骑着垃圾清运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扫拢垃圾、翻倒垃圾、再转运出去,刘琼这一干就做了17年。17年的垃圾清运,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份对工作的坚守和对城市的热爱。“干了17年垃圾清运,感受最多的便是见证了城市一点一点的变迁。”刘琼说。
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
刘琼,中江县瓦店乡人,今年49岁,1999年她随丈夫一起来到德阳务工,找了份环卫工作,负责街道的垃圾清运,一干就是17年。刘琼所在的片区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南环卫所,主要负责市区蒙山街、沙河街、柳河街以及两个生活小区的垃圾清运工作。
4月22日,记者见到刘琼时,她正在蒙山街把街道两边垃圾筒里的垃圾翻倒出来转运到垃圾车里。“你这都已经清运第几车垃圾了呀?”记者问,“第五车了。”“哪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清运的呢?”“凌晨3点半就出来清垃圾了。”
刘琼负责清运的蒙山街、沙河街和柳河街是市区比较繁华、商铺最多的街道,因此,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多。为了能早早地清运垃圾,刘琼把本应该是凌晨5点半开始工作的时间调整到凌晨3点半开始。“我凌晨3点半开始清运街道两边垃圾桶里的垃圾,3条街道一直要清运到7点过。然后就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又开始清运路面店铺里的垃圾一直持续到11点半。”刘琼说,清运店铺里的垃圾还要逐一帮助他们把垃圾翻倒到垃圾车里。记者看到,从一些餐饮店铺里搬出来的垃圾是一大桶,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特别沉重。刘琼和店铺里的人一起抬起垃圾桶就往车上倒,而这样抬上抬下的体力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干这些,我都习惯了,没觉得啥。”刘琼笑着说,一开始干的时候的确有点累,累的时候就回家静静地坐一会,放松一下,缓过劲来就好了。
从最早清运渣土到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从1999年我就开始清运蒙山街这一段道路的垃圾,当初我是骑着人力三轮车清运,当时由于街道还没这么繁华,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清运的很多便是尘土和渣土。”刘琼回忆称,当时的蒙山街没得啥店铺,路两边都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就只是一些住家户。车子经过,路上扬起的都是灰尘。
2008年“5·12”地震后,当时临时帐篷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被随手乱扔,没有规律,清运工人全是手拿蛇皮口袋步行到每一顶帐篷周围收运,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那时候垃圾开始渐渐增多,街道店铺也逐渐增多,修建了很多高楼大厦,人口也增多,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多。”刘琼称,从凌晨3点半开始,清运完路边的垃圾后,就逐一帮助店铺翻倒垃圾。平均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在她的努力工作下,路面店铺以前乱倾乱倒现象没有再发生过,受到了社区、商家的好评。
“不要看我们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清运垃圾,但我们可是见证着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生活垃圾增多的同时,我们清运的车辆也越来越方便、先进了。”刘琼表示,她从以前的人力三轮清运车到电动车到现在的液压三轮清运车。“以前蹬人力三轮车时很费力,全靠脚蹬,一年布鞋都要换很多双,随后改成电动的节省了体力,现在用液压就更轻松一些了。城市繁荣很多配套设施也跟上了。”
现在最怕看到街道上乱丢垃圾
今年已经49岁的刘琼,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工友们给她算了一笔账,17年来,她一共清除垃圾17000多吨。
“现在走到大街上,看到有谁边走边丢垃圾的,就很不舒服,就像对待‘敌人\’一样,就想上前制止不要随地丢垃圾。”刘琼称,由于她工作的职业性,知道干这一行太不容易,现在最怕上街乱丢垃圾的人。
为了保持一条街道的清洁卫生,做到日扫日清,仅蒙山街这一段路,一天从早到晚需要4个清扫工人2个清运工轮班工作,而清扫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我们环卫工最怕下雨了,一下雨,路上垃圾不好清扫,全身还被淋湿,没一处是干的,可以说完全是在风里来雨里去。”刘琼称,她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爱护环境,尊重环卫工的劳动成果。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共谋发展大计。本报记者文潇摄今年初,市委经济、城市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和市“两会”相继召开,对全市“十三五”发展和今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五个走在前列”“一高两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