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晓鹏 通讯员 陈晋
这头牛可卖1.6万元,那头牛要卖1.5万元,那头母牛8月刚产下一头牛犊……指着窗明几净的牛厩里1000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300多头吃着青草饲料的母牛,返乡农民,中江刘氏养殖公司的老板刘海林一脸喜悦,向参观者介绍他的农场。
今年48岁的刘海林是中江县富兴镇汉卿村人。1996年随着“外出打工潮”南下广东淘金。多年打拼,在广东省江门市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从事不锈钢加工,现在拥有员工700余人,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
尽管富裕了,但刘海林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多年的打工让他养成了做事严谨,干事精炼,敢想敢干的性格。在广东江门那边,他的名气可大了,在家乡富兴镇口碑也非常好。
在广东发展不错的他,一直心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事,得知家乡发展巨变和地方政府鼓励返乡创业后,他毅然决定在家乡富兴镇再次创业从事养牛。当他把想法告诉亲人时,亲人们极力反对,都认为他在广东发展得不错,把多余的钱放在银行里面安全,在家乡跨行业从事养牛,投资大、风险高、收益低,且人在广东,家乡养牛又缺少人手来管理。但他不这么看,多年的闯荡,让他对养殖业的前景十分看好。尽管有信心,但刘海林还是认真对市场进行了考察和研判。一番考察下来,他更加坚信在家乡投资再创业养牛有发展前景,既可以带动群众致富,也可以为自己的儿孙找到一个新的经营项目。
2013年1月,刘海林带着资金、技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开启了返乡再创业征程。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顺利地在富兴镇汉卿村7组承包了20余亩土地,投资1200余万元,兴建标准化牛舍12栋5000余平方米,实现一次性能够存栏肉牛2000头。又修建了占地10亩的母牛繁殖场,2015年1月建成投产。公司还专门聘请了有养殖经验的人员进行管理,并注册成立了养殖公司。目前,该农场存栏肉牛近1000头,母牛存栏300余头,年总产值可达2000万元。
刘海林告诉记者,由于市场定位准确,加上以质量求生存,才能长远,刘氏农场养殖理念是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定位于“提供安全、味美的餐桌食品”,通过产品和服务,打造成一个让顾客信任的餐桌食品品牌。下一步刘氏农场还将养牛和种植林木、药材相结合,有效地利用牛粪等生物肥资源,实现种养一体化。
刘海林常说:“肉牛的肉是餐桌上最好的食品”。肉牛的销售不是问题,省内外需求量非常大,供不应求。公司在销售上以普通货运和电商平台为销售渠道,肉牛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山东等地。
刘氏农场现有员工20余人,都是当地村民,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刘海林希望身边更多的人投入到养牛的事业中来,他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当地村民可在养殖场里打工挣钱,也可收割草料卖给养殖场获得经济收入。刘氏农场还实行股份制,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肉牛养殖,公司提供牛仔、饲料、技术指导、医疗保障等,一年时间牛长大后公司回购,村民只需要出劳力即可。目前,农场带动养牛的乡邻100余人。
■采访手记
近年来,中江县以农民工为招商重要对象,出台利好政策,实施贴心服务,紧紧抓住城镇化新机遇,催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强磁力”,引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新热潮”,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大县向返乡创业强县的转变,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 有力地撬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从打工者变身创业者,众多的“刘海林”们不但实现了身份的转变,也带动了周边的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大众创业的春风正吹遍中江的万水千山。
新闻推荐
(记者杜晓鹏通讯员谢英杰)10月21日至23日,省质监局专家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中江丹参、中江挂面、中江白芍通过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验收,这也是德阳市首个省级地理标志产品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