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信片,传播文明理念;看望社区孤寡老人,引导乘客文明乘车弘扬正能量;结对贫困村小,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有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责任与担当阐释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它就是“泡泡志愿服务队”。
如今,泡桐树小学已有400多名学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也都参与到了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家长们也纷纷积极响应各种家校共育志愿活动,服务队的影响正一天天扩大。
在学校周边各个角落
传播正能量
学生、教师、家长,三合为一,组成了泡桐树小学“泡泡志愿服务队”的强大阵容。公交车站、宽窄巷子、居民社区……自2014年9月服务队正式成立以来,已在学校周边各个角落洒下了满满的正能量。
在这个服务队,孩子们利用周末以及平时业余时间来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社会、同学服务,成为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小雷锋”。
教师志愿者包括了年轻的团员教师、优秀的党员教师以及每年参与支教的老师们,他们主要组织协调学生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学校大型活动中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家长志愿者人员则由各班家委会组建,主要参与各项家校共育活动。
“最初成立志愿服务队的想法,也是源于学生们对志愿服务的热衷和支持。”负责泡小学生工作的范煜表示,服务队成立之前,学校就有很多孩子在休息时间与家长一道参加了各类社会志愿活动,收到明显的成效。
打造村小“笑脸墙”
打开儿童心扉
说起学校结对帮扶支教的石垭子小学,泡小蒲雨老师满是感慨:“至今我也常常会想起那里的孩子们,我们为这个村小带去‘笑脸墙\’的过程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2013年,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都泡桐树小学和德阳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小学成为了结对帮扶学校。就在那一年,蒲雨作为泡小第一批教师志愿者,正式“搬”进了石垭子小学开始支教生活。位于山顶的石垭子小学,就算下了高速沿弯弯曲曲的狭窄山路坐车前行,也得花费大半个小时。“第一次到学校的时候,给我的震撼特别大。”光溜溜的校园,破旧的校舍,一丝校园文化的影子都没有,随机拉住一位走过的学生聊天,孩子的眼神里写满了陌生与胆怯。擅长摄影的蒲雨当即决定,要给村小的孩子们都拍下照片,做一面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笑脸墙”。
泡小老师的到来让石垭子小学的孩子们激动不已,很多孩子从来没拍过照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活动的无比重视。照片拍出来,非常好看,蒲雨带着老师们特地按照每个班级进行分类,装上相框,送给了每一个孩子。
从2013年9月到2014年6月,蒲雨和石垭子小学的师生们同吃同住,把泡桐树的教育理念尽己所能地传播给了这个丘陵深处的村小。体育、音乐、美术,这几门石垭子小学原本少有的课程,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孩子们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活泼、开朗、自信,看到我拿照相机,都争相欢呼着让我照相,当初的胆怯早已消失不见啦!”蒲雨眼中看到的改变,也是志愿服务队所有队员们的欣喜和骄傲。
共享优质资源
传播先进理念
“老师们用智慧点亮课堂,而家长和学生志愿者则用善良点亮(村小孩子们的)人生。”这是泡小四年级七班刘羽健的妈妈王丽对“泡泡志愿服务队”结对石垭子小学行动的评价。在家长志愿者的眼里,这样的结对帮扶行动不仅为村小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更教会了泡小的孩子们学会感恩和奉献的美德。
王丽在泡小师生中有个广为人知的称呼——“果妈”。儿子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和她熟得不得了。作为家委会的骨干,果妈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泡泡志愿服务队”的第一批志愿力量。石垭子小学帮扶之行,让果妈也深受教育。“我觉得物质很容易能得到,但心灵的改变才是最困难也最重要的。”
和服务队的老师、学生一起,果妈和其他家长志愿者去参加了数次捐赠、支教活动。泡桐树小学牵手中江县石垭子小学的两年时间里,紧紧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个4+1计划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帮扶交流。学生成长4+1课程让石垭子的孩子人人会打篮球、人人会吹竖笛、人人会使用电脑、人人会开口说英语,并且人人参与游学活动。渐渐的,石垭子小学有了图书室,有了微机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师,有了校园文化整体建设,这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服务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兴奋不已。“我们共享了泡桐树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学生从两年前的206人已增加到了如今的319人。”石垭子小学校长冷胜火对泡小的结对帮扶行动十分感激,“通过泡小搭建的平台,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本报记者 陈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云云)曾旭广走了,他的精神在家人身上延续下来。2月6日,中江县古店乡正兴村5组的堰塘旁,一条崭新村道竣工。这是烈士曾旭广的家人捐出部分抚恤金修建的;而在乡中心校,新设立的“旭广教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