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芊岑
电子商务近年来被中江县委、县政府作为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全力推动,目标直指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县。在中江农村市场,特色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民的购物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依靠电商致富的成功典型。
4月上旬,包括新华社四川分社在内的4家中央、省级媒体到中江开展集中采访活动,中江电商发展,特别是中江农村电商的四个利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线上销售一举多得
在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游客服务中心,丹参饮片150g网销规格的小盒子砌得整整齐齐,上面标价30元一盒。而在以前,丹参在石垭子村是论斤卖的,据石垭子村党支部书记田明阔描述,市场价一斤大概100元左右,随着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村上设立电商服务站,丹参的销售找到了新路子,从原生态农产品到初加工,做成饮片小包装出售,既推广了旅游产品,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销量。“上线销售十几天,第一批货200盒就全部卖光。”田明阔高兴地说。
据了解,中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协会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都会予以指导,以保证质量。
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在中江创业孵化基地,钟氏手工挂面厂厂长钟巧林给记者分享了她发展电商后得到的实惠:“以前我们的面做直营,在中江各个实体店就不够卖了,我原本没想过搞电商,但是商务局的同志一直鼓励我,没想到在网上销售后,销量提高了80%以上。”就在记者采访当天,其挂面电销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而根据网销特点,钟巧林也专门改良了包装方式,便于邮购和保存的密封小包装上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中江县供销社牵头建立了集电商体验、货源提供、网货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江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汇聚了全县40个专合社200余个产品。6000平方米、能容纳近100家企业入驻的创业孵化基地投入运营,“四免九补”政策外,还配套了人才市场、法律顾问、金融咨询、政务服务等资源,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开始走电销之路。
农村物流扩网升级
今年2月5日正式运营的中江县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积极致力于破解“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操作人才、物流快递配送”三大农村电商发展瓶颈。今年他们将依托中江县“万村千乡”农家店、庄稼医院、村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村级场所,选择产业突出、人口较多、交通便利的行政村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网点),为农村居民提供网上代买、网上代卖、代缴费用、快递配送等服务。公司组建物流配送系统,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网上通道。据了解,现已建成石垭子村等3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短短1个多月,成交网上订单1400余个,实现交易额14万余元。而今年预计建成站点数超过200个。
中江本土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四川阳光盛源商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道贵近两年一直在思考传统商贸如何借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问题。2014年1月,在县商务局的组织下,刘道贵先后到青神县、武功县、遂昌县等地考察学习电子商务,并决定自建阳光盛源网上商城,做O2O电商模式的先行者和探索者。2014年9月16日,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建设,投入500余万元的阳光盛源网络商城(O2O)上线试营运。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本身在做万村千乡农家百货店业务,县城百货商品种类达到万种,但到乡村就只有几百种,结合网上商城,以及每天有几十辆车穿梭在各条村道上送货的物流优势,开展定货配送,拓展销量。结合实际,采取自提、定时配送、及时配送三种方式配送,确保快捷方便。(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创新援建机制书写德阳大爱 ——写在对口援建芦山两周年之际(上篇)
□文/本报记者肖盛雄图/本报记者文潇开栏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两周年到来之际,市委宣传部组织省、市媒体记者采访团深入芦山地震灾区进行灾后重建采访报道,本报特派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