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中江新闻 > 正文

演讲实录:他们奔走在新闻路上

来源:德阳日报 2014-09-09 21:43   https://www.yybnet.net/

演讲比赛现场。本报记者 文潇 摄

他叫田源,是德阳援建阿坝的卫生干部,援建阿坝以来,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为藏区儿童脊髓灰质和麻疹的接种免疫上。去年9月,我跟着他,来到距离县城80公里以外的牧场,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阿依拉山,又步行一个多小时,只为了给这里的三个孩子接种疫苗。2012年冬天,他在去一个牧场给孩子接种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根本没有办法开车,几个人就在救护车里过了一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援藏干部田源用自己的医疗技术为牧区的孩子们服务,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援藏干部的真心,远离家乡,克服恶劣的气候条件,温暖着牧区。(德阳日报社叶书英《在采访中读懂》)

今天是2014年1月3日,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与教育周刊、德阳网的同事一同前往中江县高店乡山区看望一位家庭困难的小朋友小吴摇。临近过年,当家家户户都挂上年货时,小吴摇的家里却什么都没有,看到这个情景,在场的同事们纷纷捐款,表达自己的心意……那次采访过后,我思绪万千,脑袋里一直浮现同一个问题“我能为小吴摇做什么?”我知道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平台却给了我们无限大的力量。经过报道后,社会的爱心人士也开始关注小吴摇今后的生活。在同事的牵线下,一名好心人成功与小吴摇进行了对接,并表示将专项资助小吴摇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这让压在我胸口的大石终于落下了。(德阳日报社雷媛《小编日记》)

有人说记者这个行业,用“拼命”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去年“7·9”洪灾中,我身边的一个同事何涛跟随救援队深入什邡红白山区营救被困群众,平整的公路被汹涌的洪水冲出了一个大口子,道路的左边是摇摇欲坠的山体,右边就是滚滚洪水的石亭江,一路上不仅要努力使自己不掉队,还要扛着将近20斤的摄像机记录沿途发生的一切……从最开始的大步行走,到之后的碎步小跑,几乎用尽了所有力气向前进。终于,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翻山越岭,到达了预定的位置,当看见被困群众一个个安然无恙被成功救出的时候,他感叹这一路走来虽然冒着生命危险,虽然脚底受伤,虽然体力透支,可这一切都值了。(德阳广播电视台程璐《你好!这里是德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热线》)

你要问我参加工作至今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8·52”——“八块五毛二”。 10年前,节目组收到一位听众给我们寄来的信件,反映当地社长将本该发给群众的粮食直补款直接抵扣了当年的农业税,金额是八块五毛二。经了解,原来村社上有少数群众长期欠缴农业税,导致其他群众缴纳农业税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无奈之下,社长只好行此下策。得知情况后,节目组的前辈盛华第二天一早直奔中江县玉兴镇,和分管副镇长到村上说政策讲道理,一户一户做工作……两天奔波,硬是把村社干部和群众心里的矛盾给解开了。盛老师说,咱不能让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失望。(德阳广播电台林波《桥》)

五年前的一个冬夜,一个热线电话接进直播间,传来一位大姐焦急而烦躁的声音:电台的同志,快,快,帮帮忙,我的儿子不见了,走丢了!他才8岁呀,怎么办呢,怎么办?这位女士边说边泣不成声……那个冬夜,我们没有休息,到处打电话,找同事,找朋友,找一切能用到的关系,寻找她走失的孩子……经过努力,辗转找到她的儿子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孩子晕倒在路边,睫毛上的泪水结成了霜花。孩子被火速送到医院抢救,很快就苏醒过来。母子相见,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泪水像潮涌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旌阳区人民广播电台穆毅《扛社会责任,才能砥砺前行》

在广汉市金鱼镇凉水村有这样一个家庭:大儿子是先天性脑瘫患儿,小儿子刚上小学,丈夫患有脑瘤无钱治病导致双目失明。而这一切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尤群英的肩上,她二十年如一日,就算遇到再大的打击,也从未想过放弃……也许这个故事对于你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于我来说却永远也忘不了。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以来,无论是我把话筒对着谁,我心中始终不可撼动的一个信条是:我们报道的、倾听的、感受的都是一个个平凡却又不平庸的小故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见证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步,记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每一次变迁,讲述其中发生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广汉市广播电视台罗璇《当好记者邂逅好故事》) 

接到今天这个演讲任务,在想要讲述什么故事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了“5·12”地震。地震发生后5个小时,我们什邡电视台恢复播出,采取《特别新闻》的实时插播、全天候滚动播出的方式将灾后各种情况快速、全面、客观呈现给受灾群众;震后7小时,我台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5·12”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实现电话连线;灾后第六天,震撼并感动无数国内外受众的什邡灾情片《什邡,与坚强同在》问世……回顾那一段的没日没夜,新闻记录了历史,而历史,也必将记录这场抗震救灾中的什邡新闻记者,历史同时也证明,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在应急时刻的宣传喉舌作用是无法取代也不可替代的。(什邡市广播电视台陈圆《忠于自己最初的梦》)  

2010年8月16日,距离灾难发生已经过去了3天,我跟随一支救援队伍抵达了清平。进入清平的第8天,刚到清平时迎接我的刘如松住院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所以,我提着摄像机就来到了清平卫生院,医生告诉我,刘如松住院的原因是体力透支,过度疲劳,急需休息。来到刘如松的病房,他看见了我手里拿的摄像机,立刻把头转向了另一边。他说,他不想上电视,因为他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为群众做点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做的,没必要上电视。到清平之前,这些话我只在电视剧里听到过,但是它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接连遭受了几次自然灾害的清平,能够战胜灾难,迅速重建美丽的家园。(绵竹广播电视台许明杰《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妇幼保健院正在进行一台剖腹产手术,强烈的地震造成手术的中断。此时的这名产妇羊水破裂,并伴有出血,如果不马上手术,产妇和胎儿随时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医护人员冒着余震到病房里拿来了手术用品,短短10多分钟,一个特殊产房就这样搭建起来了,医护人员镇定从容地手术。而我就这样第一次近距离站在了手术台边采访。半个小时后,手术结束,遗憾的是孩子还没能来得及看这个世界一眼就匆匆离开了,但却保住了产妇年轻的生命。在场的所有人都默默地留下了眼泪,那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懂得了坚守的意义。(中江广播电视台周莎莎《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 

记得去年刚到单位时,正好赶上“7·9”洪灾,台里的几位老记者迅速出动,为了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重灾区芒江村,我记得,当时我们所在地的水位已经漫过了我们的肚脐,而且水位还在上涨,可我们新闻中心的老记者张熙,却仍扛着摄像机,站着一动不动,就为了捕捉到重灾区第一支救援队伍的镜头,一股水浪打来,他险些跌倒,我赶去扶住他时,只见他高举摄像机,向我喊的第一句话是,“看好机器!”(罗江县广播电视台董霄《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本报记者 肖芷悠 整理

新闻推荐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亟待提速

污水处理厂建设是水污染防治的一项基础工程。近年来,德阳市加快城市、城镇污水治理管网改造、扩容增能以及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建设进度。但部分污水处理设施“打折”运行、“输血”不畅等...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演讲实录:他们奔走在新闻路上)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