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手机报编辑 雷媛
从2012年7月,我到手机报担任编辑。两年多的时间,700多个日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夜间编稿、早晨发稿,平凡而又充实。
每天,当我编发稿件推送到手机报上时,有些沾沾自喜,能快人一步窥得次日新闻全貌。同时也有些遗憾,和记者相比,我又晚了一大步,无法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用第一视觉记录所见所闻。
《德阳日报》30岁生日,要求我们写写自己难忘的采访经历,一张面孔第一时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个小男孩,名叫吴摇。能记住他,不仅仅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下乡采访,更因为那个站立在寒风中的5岁小男孩,那个身着破旧衣裤,却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吃肉的小男孩……童言让我们感动,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时间已过了8个月,翻开当晚记下的日记,心中依然唏嘘。
2014年1月3日,我与《德阳日报·教育周刊》、德阳网的同事一同前往中江县高店乡山区看望一位家庭困难的小朋友。虽然昨夜依然晚班,按照日常生活规律,早上发完手机报后应该睡个懒觉。但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我没有拒绝。
在驱车80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了高店中心学校。几分钟后,一个5岁大的名叫吴摇的小男孩儿在班主任张菊英老师的介绍下进入了我的眼帘。那双大大的眼睛是那么的惹人怜爱,脚上一双有破洞的鞋子让人不由得打个冷战,要知道那是寒冷的冬季啊,那双破洞而出的双脚也许早就麻木了。
初见陌生人,小吴摇稍显羞涩,但让他带路去他家的时候,孩子天真活泼的一面立即显现出来,一路上有说有笑,还热情地邀请着叔叔阿姨们去他家吃肉。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从刚才的五味杂陈中稍微缓和了些。
一路爬坡上坎,步行20分钟左右后,我们一行人终于看见了吴摇的家,半山腰上低矮的三间土房,房子有些向下倾斜,随处可见大大小小裂缝的墙体用木棍和锄头撑着。这使我想起了自己老家的土房,那可是我们20年前就不住的地方。热情的吴爷爷邀请我们进屋看看,那一幕我至今难忘。我以为只有大西北或者贵州的贫困山区孩子的家才会那样的一贫如洗,万万没想到,就在咱们中江这个离省会成都只有一小时车程的地方,也有这样贫困得让我无法直视的家庭。
在与吴爷爷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吴摇小朋友家庭很特殊,用高店人的口头禅来说,老老小小“五光棍”。婆婆、残疾的母亲相继去世,家里就剩下七十多岁的爷爷、得癫痫病的爸爸、自小痴呆的二爸、同母异父现读小学的哥哥,家境异常困难。吴摇的爸爸为了挣两个孩子下学期读书需要交纳的2000多元学杂费,虽然身患癫痫但还是到湖北去做临工。家里的生活只能靠吴爷爷每个月50元的养老金和吴摇的二爸每个月七八十元的低保,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加上吴爷爷和吴摇的哥哥吴强不时都会生病,这让一家人的日子雪上加霜。也许我们一顿饭吃上一两百元不算什么,可在这个家庭,却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
临近过年,当家家户户都挂上年货时,小吴摇的家里却什么都没有。当我们带上衣服带上书本去看望小吴摇的时候,我们想过这是个贫困的家庭,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竟贫困到如此地步。当我们为小吴摇送去精神粮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也许解决温饱才是小吴摇最迫切的需求。这让我回想起初见吴摇时,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吃肉,也许吃饱饭、吃块肉才是他此时最大的愿望。看到这个情景,在场的同事们纷纷捐款,表达自己的心意。同行的前辈看我参加工作不久,工资不高,让我少捐一点,我拒绝了。在我看来,只要愿意,在献爱心面前,人人一样。
那次采访过后,我思绪万千,脑袋里一直浮现同一个问题“我能为小吴摇做什么”。我知道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平台却给了我们无限大的力量。经过报道后,社会的爱心人士也开始关注小吴摇今后的生活。在同事的牵线下,一名好心人成功与小吴摇进行了对接,并表示将专项资助小吴摇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这让我压在胸口的大石终于落下了。
在踏入这个行业时,我们总在畅谈如何实现理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总以为要干一场轰轰烈烈的硬仗,写一篇享誉中外的报道才称得上好记者这个称号。但时至今日,我越来越觉得,即便我不是名记者,即便我也不是名编辑,但只要我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张为人民诉求的嘴,我便能通过我们的报纸,传递一份份的正能量。
新闻推荐
省委“两个意见”出台以来,中江县委高度重视发挥党委(组)中心组学习这一重要阵地和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把学习“两个意见”精神作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中之重。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