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发展亮点
一季度成德工业园区喜讯不断。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户,截至3月底,实现产值5.4亿元;在建项目24个,规划总投资19.5亿元,已完成投资5.8亿元。招商引资已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69.8亿元。目前,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与中江县政府已签订投资协议,该院拟在园区投资10亿元建设新校区(本科)。
基础建设如火如荼
一踏入成德工业园区,到处可见热闹的施工场面,一处处空置农房无声地述说着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巨变。
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季度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有5个,规划总投资4.2亿元。计划新建道路12.5公里(兴旺路、兴太路、隆源路、隆庆路),安置房6.76万平方米,新建园区给水管网22公里,污水处理厂2座。
成德工业园区成立于2013年9月,园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起步区13平方公里,按照“边完善基础设施,边招商引资”的模式,计划2015年完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2017年完成起步区建设,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0亿元,工业增加值65亿元,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新城。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尽管园区的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中,但我们还是很快投入1.5亿元资金开始了厂房建设,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建厂到试生产的全过程,创造了公司的一个奇迹。”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的外联部部长黄川喜说。
在谈到为何选择投资成德工业园区时,黄川喜认为,成德工业园区具有三大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人文关怀。
中江县招商局局长刘志勇说,除了这三条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原材料优势。从事招商工作10多年的刘志勇对近年来中江招商引资的变化深有感触。过去我们招商是千方百计请人来,现在招商是选择性地挑。“不在乎项目小,但一定要有高附加值,更看重其所对产业链的带动功能。”
在园区初创阶段,中江县就做出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家具轻纺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园”等特色产业园的规划。
规划的目的在于,与中江现有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相结合,打造产业链。比如,泰江铜业作为上游原料供应方,引进三家中型电缆企业,加之现在正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国有大型企业普天电缆,形成中高端电缆为主的铜线缆产业链。中江的中药材闻名海内外,丹参、芍药等中药材除了供给逢春制药等企业外,还要吸引一批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行业前来,行成种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但这还并不是园区最终模式,长远目标是打造产业集群。目前,以恒合工业云制造业基地入驻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建设让园区振奋。建成后,这是一个投资30亿元,集软件开发、销售、微小企业创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其前景光明。
“从引到选一字之差却道出了成德工业园区的变化,优中选优,不但能壮大园区,更能让中江的产业结构得到更合理的布局。”刘志勇说。
务工人员返乡潮初现
每天上班8小时,公司免费提供住宿,9块钱就可以在厂里的食堂解决伙食,月收入几千甚至上万,并不比在沿海地区低,晚上还可以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在成德工业园区,很多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甚至有人结束多年外出打工的经历,回家到工业园上班。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中江首次出现外出务工人员返流现象。
在成德工业园区凯达门业的车间里,工人小张正在操控机器,说起回来上班,小张有些感概。“一直在广东的工厂上班,今年刚回来。”小张说,以前在外地工作,每年顶多春节回来一次,“逢年过节回家太恼火了,我曾经连续5年没有回过家。”他在广东时每月工资四五千元,因为生活水平高,除去房租、吃饭等,所剩不多。
如今,他每月工资6000多元,“厂里包住宿,有食堂,一天伙食费只要9块钱。”一般每天上8小时班,每个月还有假,工作之余还能在单位打乒乓球、篮球。最让他高兴的是,几乎每天都可以回家,“女儿15岁上初中了,爸爸也73岁了,现在都在县城生活,只要不加班,我都回去。”小张说,照顾孩子和老人也是他回来上班的初衷。
园区目前已有16家企业竣工投产,员工达5000余名,其中一半以上是本地人,有的企业中江本地员工甚至占到80%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新城,预计容纳10万人口,将吸引更多本地人就业。
中江县人社局副局长李方柏告诉记者,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48万余人,超过全县劳动力总数85.5万人的一半,其中省内外输出比例基本持平。李方柏说,因为成德工业园区的建设,中江今年首次出现劳务输出返流的现象,到工业园上班的以技术性人才为主,“园区待遇并不比沿海地区低,很多企业还提供了发展空间。加之离家近,还能照顾家庭,这就是吸引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有所减少。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新闻推荐
讲的有板有眼 听的有滋有味 继光镇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别具一格,请老革命和“泥腿子”讲党课引人入胜
本报讯(记者樊华杜晓鹏通讯员肖开丰)从志愿军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朝鲜战场,到土专家精心饲养、年出栏2万多只跑山鸡的养殖场;从村支书牵头组织在家的老弱病残劳动力披荆斩棘,将大量杂草丛生、荒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