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江,有一位全国女种粮大户名叫刘玉兰。今年38岁的她,虽然“半路出家”但凭借着经营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种植作业机械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四化”经营思路,发展粮食生产,成为了中江县首个千亩种粮大户。
半路出家
将农机农艺相结合
刘玉兰的主业并不是种粮,而是从事农机提灌站维修服务。2009年,当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多,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户对农业生产进行粗放式管理后,她很是痛心,千方百计想解决这一难题。
她积极向农业农机部门学习种植技术,并发起组建了中江鸿发农机服务合作社,为种粮大户和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2011年,她利用自己多年从事提灌站修建和农机作业服务的经验,探索土地承包经营业务。当年承包土地516亩,按照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丘陵地区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耕作模式,并取得了成功,当年水稻平均亩产达506公斤,小麦平均亩产达386公斤,油菜平均亩产达198公斤,粮油销售收入115万元,销售净利润30.16万元。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刘玉兰先后筹集资金90余万元,购进了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等各类农业机械22台套,完全实施田间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收割均达到100%,综合农机化服务水平达到90%以上。刘玉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收机种每亩可比请人工少支出100元,500多亩土地就是5万多元的成本,在粮食销售以分计算盈利的时候,机械作业的优势明显。
正是尝到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所带来的甜头,刘玉兰种粮的决心更大了。2012年,她的种粮面积达到2019亩,成为中江首个千亩种粮大户。当年生产粮食875吨,粮食销售收入223.88万元,销售净利润61.78万元。
强化科技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有着大专学历的刘玉兰深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她对科技要求迫切,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更是趋之若鹜。
在县乡农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她积极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她根据土壤情况和目标产量,为其“量身定制”了水稻配方施肥和小麦配方肥。种植的水稻、小麦全部应用配方施肥技术,据测算平均每亩增收节本达25元。与其他种植大户不同的是,她还特别强调病虫绿色防控,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办法,分区安装杀虫灯,合理布置黄板,人工摘除病虫株,严格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用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
订单农业
打造自有品牌
在解决了生产环节机械化后,为了解决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刘玉兰又积极探索订单生产模式。
她先后与中江县万凤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收购企业按照优粮优价的原则,种植优质品种,确保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达成意向协议后,再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按照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模式和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实施定单生产。2012年,联合农户136户,签订了稻、麦购销合同1860亩,粮食生产商品率达到99%。
随着粮食生产的日益稳定,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在刘玉兰心中形成,那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粮食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目前,她引进了精米加工生产线一条,并注册了“蜀浠”商标,现已小批量投入市场。
谈到未来刘玉兰信心满满,几年内她将通过土地流转将种植规模扩大到4000亩左右。谈到面临的困难,刘玉兰表示,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这也是她不敢过快提高亩数的重要原因。
农业部门回应:贯彻落实惠农政策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刘玉兰所反映的问题也是中江县粮食生产中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形成正比。
中江县农业局表示,在国家的现有政策范围内,该县要始终坚持“农业固县”,紧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生产机制创新,加强农业机械服务,提高机械作业,倾力打造特优品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新闻推荐
“乡亲满意, 是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 石垭子村“走、建、惠”活动小记
“‘走基层、建台账、惠民生\’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村把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工作干得实不实、发展变化快不快的唯一标准定为乡亲们满意不满意。”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支部书记田明阔开门见山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