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中江新闻 > 正文

获在金秋 望于沃野 ——德阳市“三农”工作大扫描

来源:德阳日报 2011-09-20 22:33   https://www.yybnet.net/

优质水果发展势头喜人。

杂交鲟是德阳市珍稀鱼养殖业项目之一。

标准化的生猪养殖场。

培训农民安全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天府粮仓”德阳,农机化水平全省领先。

什邡马祖新农村,人水和谐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谢晓斌  特约撰稿  韩旭 赵清 邓挺 冯波 王红五  薛红杉 黄一兵

德阳,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国际示范城市,更是四川重要的商品粮、油、猪、菸、蔬、果、茶、茧、药生产基地——素有“天府粮仓”之称。

过去几年,德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战胜“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多种严重自然灾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农业灾后重建、统筹城乡发展等历史机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台阶,全市农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1,“十二五”开局之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德阳“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发力。

9月,金风送爽的季节,艳阳高悬孕育着无限的收获。

在这个特别的季节,我们将目光投向全市“三农”工作——既往成效令人注目,发展前景催人奋进。

现代农业——

综合竞争实力持续强大

9月,又一丰收季。成熟的稻穗饱满、水果飘香。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贯彻落实一系列中央、省上惠农强农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至201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700.7万亩,提高14个百分点,粮经比连年保持在6.7:3.3。全市实现粮食生产连续7年、灾后连续3年增产。

落实惠农政策,实施民生工程。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打造产业基地,优化结构布局。开展“三项试点”,推进规模经营。狠抓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抓好灾后重建,实现产业振兴。至2010年,全市共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4项补贴合计133163万元。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2.46万亩,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小麦、油菜平均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一。已发展优质稻、双低油菜、蔬菜等八大优势产业基地222万亩。“罗江贵妃枣”获得农业部地理认证,“中江丹参”、“中江白芍”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阳西芹、莴笋、蒜苔等10大经作产品成功注册“德阳”牌地理商标。

加快推进德阳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战线目标已定——认真落实“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实施“112385”工程,建立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十二个现代农业集中发展示范区,打造三大农业功能区,突出建设八大优势产业基地和五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水产经济——

座座水库脱胎换骨,道道堤防屹立江岸,条条渠道水畅其流……如今的德阳大地随处可见碧波荡漾,水产业生机勃勃。

近年来,全市水务部门以灾后重建为提升水利基础的起点,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奋勇拼搏,落实“白加黑”、“五加二”等工作措施,加速水利基础建设,基本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截止2011年8月底,灾后重建10类项目已开工717个项目,开工率99.45%,完工率95.01%,恢复重建水库113座、渠道2074公里、堤防150公里,保障118.8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山洪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水利基础建设带动水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水产养殖品种达32个,西伯利亚鲟、匙吻鲟、中华胭脂鱼等一大批新品种落户, 2010年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达16367吨,全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13个、面积1.2万余亩,无公害水产品认证达54个, 7家单位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产值超50万元的规模化养殖大户、营销大户达980户。

根据“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水务系统提出——突出水源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抓好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两项示范,强化防汛保安、城乡供水、灌溉抗旱三个基础。目前,全市6座中型水库工程纳入《四川省“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凯江等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已送省水利厅审批。中江、罗江被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旌阳、罗江、广汉、什邡在被列入全域灌溉试点县建设的基础上,获得“五小”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由省级财政下达资金、解决41.0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正在实施。

畜牧产业——

百亿工程再上崭新台阶

推进实施“现代畜牧业百亿工程”,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德阳已有5年时间。

5年中,市级财政资金扶持现代畜牧业百亿工程项目总数81个,投入资金520万元。2006年以来,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182个,总投资11154.42万元。国家生猪奖励大县项目资金7123万元,补助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750个。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每头能繁母猪补贴100元,共补贴51万头。

推进畜牧业发展,全市畜牧系统多措并举。引进广东温氏集团投资建设中江温氏畜牧有限公司5000万只肉鸡及水禽、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引进南京雨润集团在绵竹投资,年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线已竣工。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等工作不断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和绿色畜产品发展加快。

目前,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7家,产值122923万元。畜牧专业合作组织54个,年产值40000万元。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农户35万户。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

贯彻“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畜牧食品系统锁定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幅度提高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畜禽基地化和加工现代化,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深加工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把德阳建成为西部重要的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专合组织+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模式,加快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畜产品基地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建成生猪深加工食品、禽兔深加工食品、牛羊深加工食品三个畜产品深加工集群。

林业建设——

绿色海洋孕育无限希望

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林业部门长抓不懈。

全市已发展工业原料林8.3万亩,发展经济林6.5万亩,新建粉葛基地0.8万亩。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绵竹、什邡已建成5万亩“三木”药材基地和10万亩的沿山生态旅游带,林下资源开发达6万亩。中江新发展10万亩蚕桑基地和6万亩药材基地,完成10万亩中江柚基地建设。罗江已建成10万亩金花梨和1万亩调元枣基地。旌阳建成1.5万亩的优质核桃基地。广汉丘区建成小水果基地。

震后,全市加大了生态修复力度,为森林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恢复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家乐”、“林家乐”等旅游景点500余家,全市森林旅游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产值5.15亿元。

借助林业,林产品加工业生机盎然,野生动物养殖业发展显山露水,林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8.4317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502元。

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结合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目标, 林业部门提出--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干果林、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和积极发展野生动物养殖业。实施好“2112”林业产业发展工程:新建以杨树、桉树、竹类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0万亩,木竹加工能力新增20万立方米,新造以早实丰产薄壳核桃为主的优质特色干果林10万亩,发展森林食品及以药材等林下资源开发10万亩,改造低效林20万亩,抓好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民从林业上的收入人均超1000元。

专合组织——

多兴产业力助农民增收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这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精准概括。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供销合作社围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助农增收长效机制进行实践探索,前瞻性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主动转换职能,深入农村第一线抓点示范,探索出“支部+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保险+农业担保”等多种发展模式,成效明显。2003年5月,德阳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多予少取放活的帮扶工作机制和扶持政策,极大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发展新阶段。截止2011年7月,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192个,入社入会农户达58.4万人,联系带动农户61.7万人,营业收入达到30多亿元。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27家,市级示范社42家。

贯彻“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全市供销合作社明确目标--将抓住机遇,在未来的几年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不断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为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做出新贡献。

新村打造——

宜居宜业宜游梦中家园

农村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一步跨越20年的历史巨变--这是对德阳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概括。

近年来,德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围绕“五新一好”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一年有变化,二年有中变化,三年有大变化”的总体目标,紧抓灾后重建重大机遇,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规划先行,科学发展。整合资金,落实投入。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创新措施的实施,连片整体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目前已拥有绵竹、什邡、罗江3个整县推进县,1个省级示范片(中江县仓山省级示范片),1个市级示范片(旌阳区旌西示范片)及广汉市县级示范片。广大农村加快了自然村落向幸福家园的原地起跳,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跨越,加快了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历史巨变,落实公共服务,加快了民生优先的步伐。

新农村建设是全市“三农”工作今后新的和主要的抓手,这项工作的新目标是——提紧扣“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在做美农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连片推进新村建设。总结灾区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气象事业——

在发展中护航经济腾飞

近年来,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取得长足发展,完成了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主要的气象预报服务体系和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建成了省-市-县可视化天气预报会商系统。

气象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各级气象部门通过“五长”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信息网络系统、气象(旬)月报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为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实际搞好服务,各级气象部门以大量的定期和不定期专项专题服务材料等形式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积极开展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信息员作用,为农村有效防御气象灾害保驾护航。此外,还建成开通了162个镇(乡)信息服务站,市级涉农部门也相继与该网实现了联网,为德阳市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地质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气象服务作用也很显著。 “5·12”特大地震救灾及堰塞湖排险和抗击“8·13”清平特大泥石流灾害中,气象保障服务尤其出色。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全市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以上。

下一步,德阳气象事业方略已定——紧紧围绕“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深刻认识和把握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和完善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针对德阳制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开展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努力做好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新闻推荐

前三季度, 德阳——

(刘俊实习记者孙祯)记者日前获悉,今年1-9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87.39亿元,同比增长11.8%;技改投资完成159.6亿元,同比增长19.8%,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年考核目标的79.8%,快于时间进度4.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20...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获在金秋 望于沃野 ——德阳市“三农”工作大扫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