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拔穷根,先要挪穷窝。为了让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去年,什邡市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逐步让贫困户搬出山区,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实施易地搬迁
7户17人安新家
伍清云老人是什邡湔氐镇下院村13组居民,身体多病,常年吃药,妻子身患残疾,腿脚不方便。一直以来,老两口住在简陋的旧房子里,靠喂养几只山羊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维持生活。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该市将伍清云老人纳入“十三五”易地搬迁规划,在下院村11组选址为其修建了房屋,完善了配套设施建设,老人于2016年底搬进新房。
伍清云住新房是该村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案例。据什邡湔氐镇副镇长廖方静介绍,湔氐镇有5户12人被纳入什邡“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去年,该镇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对全镇5户12人住房不安全、生活条件特别差的贫困户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记者从什邡市发改科技局了解到,去年什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共涉及4村7户17人,除湔氐镇的下院村、双流村的5户12人,还包括冰川镇爆竹园村1户2人、冰川镇楠木村1户3人。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针对贫困户存在“故土难离不舍搬,面积受限不想搬,建新拆旧不肯搬,生活担忧不愿搬”的情况,该市成立了什邡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在充分了解搬迁对象意愿和实情的基础上帮他们算政策账、经济账、健康账、养老账,并科学确定安置地和项目实施方案,严格责任单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最终实现“要群众搬迁,到群众主动搬迁”,夯实了项目工作基础,确保了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据了解,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4村7户17人全部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户数、人数少的特点,该市最终采取了在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搬迁的方式,实行统归统建,在全市共建立起5个搬迁安置点,按照相关标准修建安置住房,同时配套建设安置区的道路、饮水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
实施“1+4 ”机制
拓宽增收渠道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让搬迁户搬进新家是好事,但搬了家又如何稳得住,则考验着市委、政府的智慧。
为此,该市拟实施“1+4”的长效机制,确保脱贫实。“1”是一户一套帮扶体系,“4”是指四个“菜单”,包括种养增收菜单、旅游增收菜单、务工帮扶菜单、技术帮扶菜单。该市将扶助搬迁群众开展果树种植,如种植核桃树等,同时进行林下养殖作业,以增加生产性收入。利用近年来该市山区旅游快速发展的机遇,帮助搬迁群众通过旅游商品的销售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协调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搬迁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或吸纳搬迁群众务工,或是依靠扶贫等相关部门加强搬迁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其他职业技能培训,改变搬迁群众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增加和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实现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什邡市坚持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推动各类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滴灌”。换穷业找门路,以后续措施巩固搬迁成果,确保扶贫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集聚。
周长虹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童登俊
新闻推荐
日前,什邡市民黄先生向本报反映称,他与朋友吃完晚饭后乘车过程中不慎将钱包丢失。联系上捡包人后,对方要求给2000元感谢费才肯归还,这让他很气愤。据黄先生回忆,事发当晚他与朋友在当地南门里吃饭后去...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