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烟叶种植区。(资料图片)
什邡晒烟作为当地特产,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晒烟不是什邡原生品种亦是共识。
从烟草最初的名称判断,其是通过海外贸易交流传入中国的。清嘉庆年间编修的《什邡县志》已有“淡巴菰(什邡晒烟的外文译名)”的记载。晒烟(译名淡巴菰)的名称很多,什邡又称毛烟、索烟等。此外,还有叫“南灵草”(简称“灵草”或“南草”)“相思草”“还魂草”“忘忧草”的。从这些名字上来看,引入晒烟时看重其治疗功效,而当时并不知其有损人体健康。《本草纲目拾遗》载:“相传海外有鬼国……昔有五女病瘁,弃去之,昏聩中闻芬馥之气,见卧旁有草(烟草),乃就而嗅之,便觉遍体清凉,霍然而起,人以为异,因此是草一名返魂草。”
但晒烟究竟是什么时候进入什邡的呢?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查文献记载,什邡不是德阳境内最早引种晒烟的地方。1992年版《绵竹县志》称,绵竹种烟始于明代,是烟叶著名产区。2006年出版的《德阳烟草志》明确记述:“绵竹种烟始于明代,主产晒红烟(赤烟)和晒黄烟(泉烟)。清顺治元年(1644年)德阳县沿石亭江一带就有烟叶种植。什邡、广汉两市晒烟种植始于清乾隆、嘉庆时期。”但没有说明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
一些诗词文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什邡晒烟引种的考证线索。
李启芄,温江县人,康熙壬乙(1672年)举人。他写有一首《竹枝词》:“隔年编草搭蓬庐,护惜烟苗得长无?三月掘蚕时打岔,趁晴收摘‘淡巴姑(枯)\’。”这首诗大约写于这段时间,至少不会迟于康熙时代。诗中所说的搭烟苗棚、捉烟虫(掘土蚕)、打烟(岔)芽、趁晴天收摘烟叶等技术和今天什邡种烟的操作大致相同。什邡和温江毗邻,温江种烟技术已经成熟定型的时候,什邡是否也已经种烟?什邡晒烟制作技艺,与温江明显趋同,也有可能是由什邡传入温江的,至少二者引种的时间相差不大。特别是“淡巴姑(枯)”的称谓,说明烟叶在当地种植时间还不久。也就是说,康熙年间最有可能是晒烟传入什邡的时期。
另外,福建人李馨在乾隆年间任郫县知县时,著有一本诗集《春日行》,其中的一首写道:“参差村落带平芜,堰水湾环野径紆;最与吾乡风土近,锄田先种淡巴菰。”诗词写的是这位县太爷春天乡下所见。最使他动情的是郫县和他的福建故乡有相同的风土习俗“锄田先种淡巴菰”。“淡巴菰”即什邡种植的晒烟。郫县当时种烟已经成一方的“风土”了,论历史自然不会太短。
再看实物依据。据说,“文革”时期,在清朝著名农学家张师古(乾隆年间生人,生于四川什邡徐家场即现什邡师古镇)墓内发现两个铜烟袋脑壳。不论张师古是否吸食叶子烟,从铜烟袋脑壳作为殉葬品都可以判定,当时当地人吸食烟叶已比较普遍。
以前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什邡晒烟是江西临川人纪大奎做什邡县令时引种的,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足为信。江西、什邡相距遥遥,气候、土壤和水质差别不小,纪大奎如何确定适不适合引种?何况他主政什邡是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以后,此前若干年的温江等地已经大面积生产了,与其从江西引种,还不如从温江等地引种稳妥和现实。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纪大奎为维护烟农的利益,曾向上司呈文,请求撤销垄断市场的烟行。清同治四年(1865)出版的《续增什邡县志》记载:“纪大奎……嘉庆十年来什……又禀烟行部引,至今民犹便之。”《合江府志》第三十二卷名宦条记:“什地多产烟叶……有奸徒欲垄断其利,议立烟行。大奎以贫民种烟者少……力请各宪掣缴部贴……”烟行是烟叶交易的产物。由此可见,当时什邡晒烟肯定已经大面积生产了。依此推定,什邡引种晒烟当在纪大奎做什邡县令之前。
综上所述,什邡引种晒烟的时间当在清代康熙年间或更早时候,乾隆时期已经大面积种植了。
新闻推荐
近日,2017环龙门山骑游活动在什邡启动。在未来2个月里,广大骑行爱好者可沿龙门山区域骑行集印章,沿途欣赏美景的同时还有机会抽取大奖。据了解,本次活动以“砥砺前行献礼十九大成德一体共写大旅游”...
什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什邡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