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邡市为帮助喜德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展的活动之一。自去年8月以来,根据省里统一安排,什邡市对口帮扶喜德县,短短半年时间,喜德县的极度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说实话,对于偌大一个县,一年几百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不算多。”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灿说,要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撬动作用,这“很考手艺”。
□本报记者 宋开文 雷倢
加大“造血”
放大扶贫资金效应
午后驱车从什邡出发,抵达喜德县时已经晚上9点。其时夜风正烈,汽车在城郊的一处小院停下来。这里正是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推门进院,两层小楼上下灯火通明,指挥部的成员们正在加班,墙上挂着脱贫攻坚作战图。
指挥长刘灿是什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到喜德后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这个身材高大、精力充沛的汉子,去年刚结束对芦山的三年援建,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喜德。此时,他正在逐个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这个院子,既是指挥部的工作地点,也是30名援建队员的住处。办公室两侧即是队员们的卧室。居住条件不算太好,几间小屋里床挨着床。4名女队员挤住在一间大约十平方米的房间,竟然是通铺——除了一张双人床,其余两张床是由几块木板拼成。“最麻烦的是洗澡,门坏了关不上,实在不方便。”女队员陈睿说。
指挥部住得寒酸,指挥部对于扶贫项目出手却十分“大方”:为了示范核桃嫁接,指挥部专门通过公开招标流转、整理出1500亩地,前后花了50余万元。
“喜德适合种植核桃,但以前的品种不好,通过嫁接改良品种之后,每棵树可实现年增收200元以上。”刘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喜德规划了80万亩核桃,如果品种优良,四五年后每户农民仅凭核桃一项即有相当可观的收益。
按照有关政策,什邡每年将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用于帮扶喜德脱贫攻坚。去年核算下来,这笔资金是472万元。“这不算多,一条村组公路就可能花掉几十上百万。”刘灿说。
资金有限,如何才能确保花在“刀刃”上,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帮助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更新群众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在指挥部看来,这就是“刀刃”。
基于这种思路,一系列援建措施产生:从选派教师来授课,调整为派来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以便培养优良的师资队伍;帮助贫困村发展牲畜养殖,重在改良品种,畅通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村的一些新建房把旱厕改造为冲水厕所……
借力平台
充分撬动社会支援
3月中旬,什邡市6家幼儿园的十多名老师自发前往喜德县,帮助新建的光明幼儿园优化环境,并送去教材和自制的手工艺品。光明幼儿园园长陈再菊说,他们多次主动帮扶,带来的既有物资支持,更有教育理念的更新。
事实上,自前线指挥部进驻喜德后,什邡人“自觉”认了喜德这个大凉山深处的“亲戚”。什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自发参与到扶贫协作工作中,资助贫苦学生、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
什邡市政协向喜德县民族小学爱心捐赠60个扩音器、24个篮球、17副羽毛球拍等文体用品。什邡市妇联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衣物53批4900余件,51个单位或个人捐款116000元,全部用于帮助喜德县贫困妇女儿童温暖过冬。一到周末节假日,有人开车过来给学生送文具,有人快递御寒物资。“前线指挥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强大的团队。”刘灿说,源源不断的爱心,通过前线指挥部汇聚到喜德山乡。全社会的关注支持,远远超过了四百多万元扶贫资金的价值。
实际上,不少援建队员们还私下从个人收入中拿钱资助贫困户。“什邡也曾经受到过全社会的帮助,因此我们把感恩之情融入到工作中。”队员刘清萍说。
善使巧力,撬动社会资源;抓住牛鼻子,建房修路抓产业。援建短短半年,喜德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15个极度贫困村的路通了,房子已在修建,邡达现代产业园已收获效益,核桃、蔬菜、畜牧等产业正在热火朝天地发展。
喜德县副县长比布吴奖说,什邡这种援建模式,我们发自内心欢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鹏飞文/图将一朵小小的菊花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倒上开水,不一会儿菊花伸展开来,花朵大得占满整个玻璃杯,随着飘出的热气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皇菊”,泡出来后,不论色泽还...
什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什邡,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